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19年11月12日 >> 第三版 >> 正文

一切为了学生

发布日期:2023-09-20

学生记者 朱训浩 赵家琪

在了解过“青科食堂”背后的故事后,我们将画面转到了“青科美容师——清洁工人”的身上,这一次,让我们一起去探索“美在科大”背后的秘密。

付出

在南苑餐厅,有这么一群人,穿着绿色围裙,一手拿着抹布,一手拿着铁桶,维护着我们餐厅的卫生。其中,有一位赵大叔,个子不高,身材微胖,穿着朴素。每天清晨,当天空刚露出一丝微光、学生们还在睡梦中时,赵大叔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的首要任务是将餐厅卫生整体打扫一遍,保证完全整洁。

赵大叔告诉我们,中午是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但日复一日,赵叔在上一桌同学用餐后和下一桌同学用餐前的那一会儿功夫里就可以打扫出一张干净的桌子,保证了每一桌同学的用餐体验。经过一两个小时不停的忙碌,赵大叔常常累的满头大汗,却听不到他嘴里有一句怨言。“看到学生就餐后满足的表情,任何辛苦和汗水都是值得的。”赵大叔笑着说道。

赵大叔不仅工作效率高,他还常常夸学生们素质高,懂得保持餐厅卫生。“咱们学校的同学们都很爱护公共卫生区域,每个人都自觉的将自己用完的碗筷分类放在不同的区域中,减轻了我很多工作负担。”赵大叔坦言道。忙到下午两三点时,同学们都吃完饭离开了食堂,但赵叔还不能休息,学生倒入泔水桶的剩饭,是每天都要解决的难题。由于泔水桶又大又重,需要两个人一起才能从二楼搬到一楼,又因为学校山路坡陡,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将垃圾倒入集合站中。只有将垃圾全部处理完毕后,赵大叔一天的工作才算画上了句号。

被问及有没有考虑过换工作时,赵大叔说到:“其实也有人给我推荐过其他工作,但是我都选择了拒绝。因为我舍不得这个校园和这个校园里的学生。”也许,在赵大叔的眼里和同学们一起工作学习是一件令他幸福的事情。让环境更加整洁卫生,一切为了学生,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重复

当同学们坐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时,是否有人会想:是谁每天代我们处理桌洞里的早饭袋;当同学们踱步在洁净的走廊上背书时,是否有人会想,是谁每天帮我们保持地面的整洁。张大爷就是这个默默付出的群体中的一员。

张大爷每天穿梭在明德楼的走廊上,推着保洁车,进行重复枯燥的清洁工作。年近半百的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却常常挂着朴实的笑容。当学生们七点来上课时,他早已忙得不可开交,当同学们下午五点半下课时,张大爷已经按要求完成了一天的工作。由于教学楼不同区域是轮流打扫的,所以张大爷的工作任务也是不固定的。当他负责教室时,他总会俯下身子,一排一排的去查看桌洞里的卫生情况,清理同学们丢在里面的垃圾。当他负责厕所时,从不嫌弃环境肮脏,尽心尽力的擦洗便池和瓷砖,保证了同学们用厕时的干净卫生。“既然我是一名清洁工,那我就尽我自己的本分,把活干好。”这是张大爷常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直兢兢业业干活的动力。由于清洁工作轮流分工,因此任务轻重也存在不一的情况。当轮到重的任务时,在白天总是存在干不完的情况,张大爷经常会加班加点,来保证任务百分百的完成。

即使每天有人在为青科“美容”,但学校里还是会存在乱扔垃圾的现象。对此张大爷认为,同学们应该学会自觉,不要因为有清洁工的存在,就随地扔垃圾、不爱护校园的环境。张大爷告诉我们:“校园环境好,不依赖于清洁工的勤劳,而在于人们的自觉维护。”因此,大家需要以身作则,把制度化为行动,为青科大的卫生整洁出一份力。

当张大爷聊起家里的情况时,我们才知道他早已儿孙满堂。本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他却选择了来大学里当一名清洁工。因为在他看来,在学校里工作是件很光荣的事。他说:“我年轻时国家没有义务教育,也没读过书。现在老了,能在一所大学里有份工作,天天伴着孩子们学习,并能给他们营造一个整洁舒服的学习环境。我常常感到无比骄傲。”张大爷用朴实的话语诉说出了最动听的声音。

理解

青科大南苑十号宿舍楼下的那一排绿色垃圾桶旁,常常有一位老人。佝偻着背,双手不停的在垃圾桶里翻找垃圾,进行着垃圾分类处理。他在垃圾桶前忙忙碌碌,是为了把瓶子和纸盒分出来。这位平易近人的老人就是负责十号宿舍楼垃圾清理的李大爷。因为宿舍居住人数较多,学生倒垃圾的次数也比较频繁,所以李大爷总是需要不停的清理垃圾。只有到了学生们上课的时间,他才能坐在一旁休息一会。

每天下午一点多钟,是李大爷最忙的时候。因为中午学生点外卖的人数较多,吃完的外卖很多都被扔到了垃圾桶里。虽然这份工作又脏又累,但李大爷从不因此埋怨同学们把饭带回宿舍里吃。他说:“学生们每天都要学习、参加活动,来不及在食堂吃饭很正常,只能急急忙忙把饭带回宿舍或者点份外卖,一边吃一边忙,我能理解孩子们。我既然是一名清洁工,就应该尽力的为大家服务。”李大爷朴实的话语充满着对学生们的理解。

因为十号楼宿舍晚上十点半才关门,所以李大爷必须要等到十点半之后没学生下来倒垃圾时,才能结束这一天的工作。这时,校园里早已褪去了喧嚣,昏黄的路灯照着空旷的路面,而路灯下总有赵大爷回家的身影。

有这么一群人,遍布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每天辛勤工作,为我们的学校默默地做着贡献。清洁工,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名字,甚至很多人都会忽略他们的存在。然而在青岛科技大学的每个角落里都有着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和汗水。

十二个时辰里,每个时辰都有清洁工的辛勤付出,每个时辰都有清洁工的重复工作,每个时辰都有清洁工的尽心理解。我们在青科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离不开清洁工人们的付出和努力,希望同学们想到青科的美丽,也不会忘了他们的辛苦和汗滴。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