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购物狂欢背后的反思
海洋学院 姜珊
有哪些事一步步偏离了你原来做它的初衷?“我依稀记得,当初网购好像是为了省钱……”
回顾刚过去不久的双十一,一分三十六秒破一百亿的消费新高,从九月便开始严阵以待的快递公司,无数熬夜抢拍付款的氪金玩家,“定金一时爽,尾款火葬场”的剁手调侃……单件的折扣低廉与累计叠加的昂贵,毁誉参半的双十一剁手大行动,这个愈演愈烈购物狂欢节,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整个网购平台,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是否背离了网购省钱又便捷的初衷呢?
首先论及双十一各大名牌商家的打折力度,大到令人难以置信。折扣甚至低于半价的诱惑,商品降价后仍然保持的高品质,平日可望不可即的昂贵商品在折扣后完全处于承受能力之内,这种一年一度,失不再来的好时机,单是想想就令人心动。折扣加满减,内部优惠券,购物送津贴……细算下来,如果买下平日早就心动但不急用的商品,省下来的钱也是一笔可观的数目,这正是人们疯狂抢购的原因。但静下心来想,这是不是也反映了购物平台商家日常在谋求暴利?在如此疯狂的折扣抢购下,商家仍有利可赚,甚至会因为购买人数的暴涨而比平日收益更多,那是不是说明,平日的商品都是价格翻倍销售,甚至可以说,已经远远超过了商品本身的购买价值。脱离网络提供的购物平台,依附于各大品牌的专柜实体店,平常保持的是与网络旗舰店相当的价格,不可否认的是品牌商品有高质量与高颜值,但是否太过于昂贵,太过于暴利?
其次,再看那些平日里并不是很瞩目的小商家,在双十一的盈利浪潮中是被裹挟着前进,还是愈发衰败?质量不过关,图片与实物严重不符,先涨价后降价的傻瓜骗术,甚至一度引发退款系统瘫痪……在被大品牌垄断的市场现状下,小商家的歪脑筋与不作为,使这些个本就鱼龙混杂的购物平台更加混乱,无形中将消费者直接推向有保障的大品牌商家。这种大商家垄断,小商家主动推开购物者的恶性循环,是否真的有利于网络购物平台的发展,又是否该归咎于监管不力或是制度有失水准?到底谁该来为其买单?
最后,再看看疯狂抢购的一众消费者,熬夜抢购的商品中,有多少是真正实用,又有多少是为了凑单或者贪图折扣一时心血来潮所购?又是否被商家所谓的降价骗局所迷惑,陷入退款难的恼人陷阱中?强调了多年的理性购物,是否在零点到来的瞬间变成了一句空话?是否幻想着成为免付尾款的幸运儿?太多需要我们自身所反思的,不仅仅只简单的将原因推给商家和购物平台。
双十一的购物狂欢已经平息,希望每个人在狂热后都应该好好思索一下,营销与购物模式,是否应该转换,又是否需要更理智的对待下一个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