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海尔·2025青岛马拉松赛事中,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的4名学生志愿者 —— 王丹辰、张帅、储嘉瑶、栾运涛,凭借专业的应急救护知识和冷静沉稳的心态,帮助突发昏厥的参赛选手邵女士恢复体力与意识,充分展现了青科大青年志愿者团队的卓越风采。
比赛结束后,这几位热心助人的志愿者默默返回岗位,继续投入赛事服务工作,并未声张。直到邵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感谢帖,这段温暖的故事才被众人知晓……
危急时刻显担当:马拉松赛道上的生命守护者

时间回溯到4月20日的海尔·2025青岛马拉松赛事现场。当天,邵女士在比赛过程中因低血糖突发晕厥,情况十分危急。王丹辰、张帅、储嘉瑶、栾运涛4位志愿者迅速做出反应。王丹辰凭借扎实的应急救护知识,第一时间准确判断邵女士的伤情,并有条不紊地指挥施救;张帅以最快的速度飞奔去取功能饮料;储嘉瑶和栾运涛则专注于对邵女士进行心理安抚和穴位按压。四人配合默契,有条不紊地开展救援工作,最终成功帮助邵女士转危为安。他们的专业表现,无疑是 “教科书式” 救助的生动诠释。
当天,邵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饱含感激之情的感谢帖:“半马结束后的五分钟,我突然低血糖,路过68号服务站时,直接晕了过去。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的志愿者同学们一把将我拉了起来,让我喝了生脉饮,还吃了巧克力和面包,我才慢慢缓过来。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好样的!让我这个49岁阿姨当场感动落泪…… ” 邵女士质朴的话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志愿者们深深的感激。
4月25日下午,邵女士来到中德科技学院。她手捧一面写有“突发状况伸援手,大学志愿展风采”的锦旗,专程前来感谢这4名在赛道上挽救她生命的青年志愿者。在当日举行的座谈会上,邵女士激动地说道:“这些孩子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与担当精神,让我看到了新时代大学生最美的模样!他们临危不乱的表现,无疑是学院育人成效的最佳证明。”
中德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张大伟表示:“这次救援行动是学院‘三全育人’体系的生动实践。我们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种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素养。”近年来,中德科技学院深入贯彻“五育并举” 教育理念,将德育铸魂、智育固本、体育强健、美育润心、劳育砺行有机融合,全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青春力量筑防线:452名志愿者的赛事护航行动

为保障马拉松赛事顺利举办,青岛科技大学452名青年志愿者化身赛事 “守护者”,凭借专业和热情为赛事保驾护航。此次赛事中,他们承担了新增的存取衣车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擦亮了 “志愿者,找青科” 特色品牌。
赛前,校团委联合团市委、大赛组委会紧密合作,精心组织志愿者培训工作。培训构建“双轨制”培养体系:理论端以系统化课程构建赛事全流程知识框架,实践端通过模块化场景模拟提升服务标准执行能力。针对25000名跑者存取衣车高强度专业服务任务,通过全流程动线推演,确保志愿者们熟练掌握工作内容,迅速投入赛事志愿服务工作中。
比赛日凌晨3时,452名志愿者分别在崂山校区东门广场和四方校区小五四广场集结完毕,学校举行了出征仪式。仪式上,全体志愿者庄严重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学校团委为即将出征的志愿者送上暖心嘱托和诚挚祝福,全体志愿者喊出了“科大青年,志愿有我”的青春誓言,纷纷表示要在本次志愿服务中弘扬“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贯彻“五有理念”,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在存取衣志愿服务中,学校志愿者执行标准化流程、实现选手身份双人核验,完成2万余名选手参赛包精准分区存储,保障赛后参赛包15秒快速领取,以100%的准确率完成存取衣车工作。志愿者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热情洋溢的态度为参赛运动员、裁判员及工作人员提供了全方位、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充分展现了学校青年志愿者的专业良好形象,赢得了参赛选手及主办方的高度赞誉。
长期以来,学校共青团持续深化志愿服务育人体系,构建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以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暑期三下乡、寒假返家乡等平台载体,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社会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在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中绽放绚丽光彩。
(朋泽蕙 李浩 董海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