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的征程中,总有一些人选择用热血与汗水奔赴一场意义非凡的约定。刘清华便是其中一位勇敢的追光者。她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责任的担当,踏上了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的支教之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刘清华是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班学生,曾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挑战杯”红色专项省级一等奖,还被评为青岛市千名优秀大学生、全校十大自立自强标兵、优秀共青团干部等,累计获得荣誉称号 20 余次。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她的能力,更坚定了她投身公益、奉献社会的决心。

“到西部,让20岁的理想有个归宿。”2024年,刘清华入选第26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服务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与两名队员一起开启了在兴庆区月牙湖教育集团一中分校的支教故事。
“这所学校是距离银川市区较远的移民村学校,虽然学校里有许多留守未成年人,但总体来看,孩子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正在发生变化,这促使我们要积极顺应改变、转变思维,寻找对孩子们的帮助路径。”刘清华说。
“为什么做?”“有没有意义?”“怎么做才更有意义?”每当开小组会议时,支教团队员们常常探讨这3个问题。这3个问题也意味着团队要不断围绕学生需求,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趣味性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
一直以来,支教团队员始终坚守一线教师岗位,在听课、备课、授课、作业设计和辅导等环节提升教学本领,人均周课时不少于8节。在教学的同时,他们协助承担学校新媒体运营、德育建设、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多维度助力校园建设,为孩子们的学校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3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刘清华看来,支教团也许造不出城堡,但可以为孩子们搭一座桥。
接过“接力棒”,就是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刘清华说:“想干就干,不做空想家,这就是我们的风格。”靠着这股坚韧的劲儿,刘清华在2024年兴庆区第一届教师风采大赛校级评比活动中荣获说课、才艺展示一等奖,课堂教学二等奖。创新打造了实践品牌——“七彩少年·成长成材”,成功入选“七彩假期”宁夏示范团队,个人课堂风采展示入选共青团中央宣传视频,个人事迹受到中国青年报、西部志愿汇、中国青年志愿者等多家媒体报道,接受宁夏电视台、宁夏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
10年前,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便踏上赴宁支教的旅程。自此,青岛科技大学支教团每年会派遣数名来自各个专业的优秀学生到兴庆区月牙湖教育集团一中分校开展支教服务。11年来,支教团银川分队累计派遣37名志愿者,先后建立“青科大公益图书室”“沙海助学金”等品牌化项目,累计捐赠图书千余册。
1600多公里,11年,见证着山海之间的支教情缘,更见证着师与生之间的磨合成长,也传承着一代又一代青岛科技大学研支团的初心使命。他们的故事未完待续……(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