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学院 李雯雯
“大家看这本册子,年龄有‘32岁’了,出版于1993年,是我老家退伍军人友情捐赠的”,在青岛科技大学首场雷锋精神专题展上,学校“雷锋式团支部”的负责人孙焕溪同学小心托起一本《雷锋日记选》,向同学们朗诵《真正的青春属于力争上游的人》篇目。柜上十七册不同年代的雷锋精神主题读物,半数来自他带领团队寒假走访的临沂六县旧书市。

青春接力,定制红色精神成长地图
本次展览筹备数月,以六个沉浸式展区解码雷锋精神。从AI技术打造的“知识擂台”到“老物件寻访”的实践成果,从学雷锋标兵事迹到虚拟形象“雷小π”互动,100余件展品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展览中,孙焕溪同学重点介绍了“雷锋式团支部”重点服务单位——青岛市八大峡社区爱心餐厅。在刘星冶阿姨创办的免费助老餐厅中,志愿者平均年龄超过60岁,时常会力不从心,“雷锋式团支部”的青春接力恰是雷锋精神最生动的展品;那些定格在展板上的助老瞬间,正通过团队成员们的手转化为热腾腾的饭菜与温暖的陪伴。
孙焕溪同学所在的团队,其实是一个以“雷锋”命名的团支部。2023年,为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探索组织化开展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有效路径,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以应用物理专业团支部为试点,打造了学校首个“雷锋式团支部”。一路探索成长,“雷锋式团支部”的志愿服务从校内延伸到了校外,从零散的“活动类”服务拓宽到有组织的“常态化”助老。如今,随着更多志同道合的大学生陆续加入,“雷锋式团支部”已成为融合5个常规团支部、共150人的志愿服务类联合团支部。
“70岁的王阿姨在上楼送餐时扭伤了脚住院多天,随着年龄增长,我自己也常常力不从心,青岛科技大学同学们轮流到餐厅值班,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压力。”星河志愿服务队党支部书记刘爱民表示。从2023年暑期相识,“雷锋式团支部”已经有300余人次参与助老服务。
以组织化开展志愿服务为特色,“雷锋式团支部”入选3项暑期社会实践团中央专项,获评山东省“百万大学生进社区”高校团支部先进集体,第五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青岛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社区“优秀志愿团队”“最美共建单位”“优秀青年服务队”等荣誉称号。
追“锋”行动,让雷锋精神可触可感
在“轮值陪伴”过程中,“雷锋式团支部”结合专业所学和老人所需,研发出两类“精神助老”产品:“夕阳反诈行”为老人们科普防诈骗知识;“夕阳公益拍”则是通过拍摄,记录下老人的笑脸、爱情和友情。

成员范朝昕同学说起了这样一件事:“我们在拍照的过程中,有一位奶奶起初有些不自信,怕拍出来不好看。我们一起鼓励这位可爱的奶奶,简单化妆、姿势引导,她逐渐自信起来,照片顺利拍完后,我们给她展示了成品,奶奶竟然哭了。她说很感动、很开心、很感谢。”
“在帮助老人的时候很有成就感,也提升了我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我的人生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更进一步理解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成员李志豪同学这样说。
团队前负责人都雪同学谈到:“为了最大化发挥团队组织力,我们一方面注重加强团支部建设,开展政治理论‘周周学习’,专题化组织团日活动,落实思想引领、组织动员要求。一方面在实践上集思广益,开发新项目。近期,我们新共建了两个实践基地,争取把成熟的助老模式嫁接到周边社区,扩大‘服务圈’。”
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党委书记刘保成称,学院组织研究生党支部与“雷锋式团支部”整体结对,支部成员一对三结对,创新开展党团共建、追“锋”行动,倡导人人做雷锋、周周见行动、月月有成效。学院在活动经费、技能培训等方面全力支持“雷锋式团支部”开展志愿服务,助推青年学子在服务社区中长见识、增才干。
为发挥团队朋辈引领作用,团支部开设专属公众号“追锋”,以“新时代雷锋日记”的形式展现成员的服务心得。在团队的影响下,数理学院越来越多学生投身公益活动。2025年寒假,学院368人次学生走进家乡社区,共同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跨年级组队,系统梳理学雷锋志愿服务单位,设计出覆盖城乡的“山东省十六地市学雷锋研学路线图”。
青岛科技大学校团委书记刘跃宁说:“学雷锋不能3月来4月走,要3月来常年在,更要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学校将积极探索青年学生融入社区、走向社会的更多创新路径,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历练中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