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西北贫瘠,烈风刮过黄沙戈壁,未及水乡呢喃温软,却不知黄土高原沟壑之外,牛羊成群,生机盎然。漫漫青山外油菜花开,湖海楼阁下闹市烟火,这里的格桑花自由生长,这片土地充满希望。“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伴随着这句口号,我们踏上了支教的征途,我们相信,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我们必将大有所为!

走上三尺讲台 做孩童梦想的放飞者
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三尺讲台,书写着很多人的执着与梦想,播撒着阳光与希望。从一名在校生到一名教师,身份的转变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担当。初到支教地,我接到学校分配的任务——担任七年级的英语教师。当时恰逢新教材改革,全新的教材、升级的难度、陌生的环境、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以及毫无经验的我……无论是哪一项,对于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我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第一节课进行学生英语水平摸底后,了解了大家的学习基础,我及时调整了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抓起。经过几个月的磨合,我们之间终于建立了一种默契,大家也逐渐适应了新的上课方式,基础知识不断巩固。
岁月如歌,筚路蓝缕;育人为本,耕耘求索。孩子们总会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要选择来支教啊?”起初我会说,因为我想来看看。后来我说:“当然是为了遇见你们啊。”我们从未谈过离别,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件遥远的事情,但他们仿佛早已有所察觉,总在课余时间偷偷试探:“老师,你支教结束以后去哪儿啊?”“老师,你可不可以留下来?”……甚至还有学生督促我考公考编,想让我留在彭阳,留在他们身边。看着孩子们的笑颜,我时常也觉得或许这是个不错的选择。我想,教育应当是一场爱与被爱的双向奔赴,我爱着他们,同时也被他们的爱包围着。
深入乡村田野 做志愿服务的践行者
来支教之前,我们就一直在想,可以给这边的孩子们带来什么?来到这里之后,亲眼见证孩子们的成长轨迹与生活方式,我们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为他们策划一些趣味活动。中秋节本应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因为住校的实际情况和调休安排,孩子们在中秋节当晚就得来到学校。刚巧那晚是英语晚自习,于是在结合了教学进度后,我们准备利用那节晚自习带着孩子们一起过中秋节——老师们早早买好了月饼,准备当天给大家发下去,很默契的是,孩子们也给我们带了月饼和各种特产,他们热情地塞到我们怀里,令人推拒不得。除此之外,支教团还积极组织青岛科技大学与彭阳县城阳初级中学学生的书信往来活动,收集了孩子们关于大学、关于学习的一些问题,大学生们真挚地在书信中一一解答,并为孩子们送上了美好的祝愿。组织学生回信时,有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有人在信封里塞满了自己折的爱心、星星,还有自己最珍贵的挂件,信封都鼓鼓囊囊的。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封回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哥哥姐姐,收到你的来信我很高兴,祝你学习进步,身体健康,希望有一天你能来到彭阳,到那时我会带你好好感受彭阳的美好风光。”即使他们素未谋面,但依然坚定地相信彼此,每个人都在来信中汲取到了力量。
踏上祖国西部 做青春之花的绽放者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纵持一苇,亦余一航。支教以来,我始终把“爱学生”作为自己的人生箴言。城市的繁华和喧闹悄无声息地带走了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留下老人和孩子独守村落。初到宁夏,我就体会到了这里人们的淳朴与善良,他们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话,时而夹杂着我听不懂的方言,一遍又一遍地问我们:“娃娃们,你们是哪里来的?”我们耐心地回答:“我们是山东青岛来的支教老师。”“山东好啊,是个好地方,谢谢你们愿意来我们这儿支教。”
看着老人们慈祥的目光,孩童稚嫩的笑脸,我想我来到这儿的意义不仅仅是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为孩子们带去未知世界的希冀。我愿把我接触到的世界同他们分享,带他们看看大山之外的风景,给他们一点走出去看世界的动力和憧憬。我坚信,这是通往春暖花开的必由之路。
教育是一种缓慢的艺术,也是一种等待的艺术,像等待花开,等待燕来。在祖国的西部,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渴望走出大山,于是我们选择远赴千里;他们喜欢仰望星空,于是我们努力点亮希望;他们畅想诗和远方,于是我们播下种子,让未来值得期待。杏坛逐梦,无问西东,一年为期,足以实现最美好的青春价值!
——时宇佳,中共党员,青岛科技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彭阳分队队长,支教服务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城阳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