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5年4月1日 >> 第三版 >> 正文

DeepSeek, DeepThink

发布日期:2025-04-03

——人工智能时代外语专业学生“何为”与“为何”的叩问与思考

外国语学院 马寒

2025年1月,国产大语言模型DeepSeek凭借其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深刻的人文理解开启了中国人工智能新纪元。DeepSeek能在三秒内完成一篇用词精准的翻译、ChatGPT的对话流畅度让外语专业人士自叹弗如。在AI(人工智能)同传逐渐渗透国际会议的今天,外语专业的学生常常向我抛出这样的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亦不禁要问:那些曾经需要经年累月才能掌握的发音技巧、语法规则、单词用法,在人工智能的算力面前,是否正在失去原有的价值?人工智能浪潮引发的技术革命带来的不仅是工具的迭代、效率的提升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是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层叩问。我深切感受到:人工智能并非外语专业人的“替代者”,而是倒逼我们重新定义专业价值的“催化剂”。

拥抱技术,激活人机共生新动能

人工智能的崛起不是专业价值的消解,而是重塑竞争力的契机。当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处理标准化语言任务,外语专业人与其被动接受技术冲击,不如深入理解智能工具的操作运行逻辑,主动掌握新技术、利用新工具服务于个人成长,将技术转化为拓展认知边界的“探照灯”。日常学习中既要善用技术解放简单、重复性劳动,更要有意识地将节省的时间投入到文化差异分析、情感表达优化等深层训练中。这些需要人文温度与批判性思维的领域,恰恰是人工智能目前无法替代的“人文智能”。拥抱技术不是妥协,而是以开拓者的姿态重新定义专业价值,通过持续掌握新技术应用方法,让工具真正服务于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深耕语言,筑牢文化对话基本功

语言技艺的淬炼始终是外语专业人的立身之本,新时代更要求我们承载语言互通、理解互信、文明互鉴的使命。“信”“达”“雅”所要求的精准的发音、地道的表达、严谨的语法不仅是专业价值的基石,更是传递中国声音的“文化密钥”。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的浪潮中,外语专业学生要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主动将语言学习融入国家战略视野,顺应国际趋势和时代浪潮,提升自身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信心与能力,努力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专业本领的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既扎根母语文化底蕴、又贯通国际表达规则的“双向能力”,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急需的桥梁素养。

跨界融合,构筑复合能力护城河

单一语言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已显单薄,“外语+”的复合维度才是外语类人才培养的破局关键。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打通学科壁垒,借助慕课平台构建知识拼图,能够将语言优势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转换器”;读懂法律文书的严谨框架、商业信函的交际策略、医学报告的术语体系,可以使外语人成为跨领域协作的“界面工程师”;涉足计算语言学探索机器翻译原理,研究神经认知机制揭示语言习得规律,则能在人机协作前沿开辟新赛道。这种“T型能力结构”——以语言为纵轴深挖专业精度,以跨界为横轴拓展认知广度,正是应对技术迭代的生存法则。

破界成长,开拓职业发展新象限

语言能力的价值释放需要跳出传统赛道的自我设限。当人工智能“接管”基础翻译和语法教学,外语专业人更要主动探索跨国企业中的政策协调、跨境电商里的品牌出海、数字媒体中的内容创作等新兴领域。在真实职场中,跨文化团队管理的包容力、突发舆情应对的判断力、多方利益平衡的共情力……这些依托人文素养和人脑机能的“高阶能力”正成为核心竞争力。勇敢走出“慢就业、缓就业”的舒适区,在多元岗位中接受挑战,不仅能锻造人工智能难以模拟的复杂问题处理能力和多元环境适应能力,更能让语言专业价值在技术洪流中绽放出独特的人性光辉。

站在人机共生的历史门槛上,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技术的恐惧或臣服,而是努力锻造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当“硅基”的机器在“DeepSeek”的维度不断突破,“碳基”的人类更要在“DeepThink”的层面持续精进。语言专业教育培养的从来不只是语言技工,而是文明对话的推动者、文化基因的守护者、人性光辉的传灯人。这或许正是人工智能时代给予我们的珍贵启示:唯有将技术的锐度与人文的厚度熔铸成新的认知范式,才能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书写属于外语人的答案。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