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
图书馆 朱瑞娟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当代作家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有人称它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
该书以中国东北边陲的额尔古纳河为背景,讲述了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状态和百年沧桑。也许只有生于斯长于斯的迟子建,才能写出笔触如此细腻,人物关系如此复杂,横跨时间如此之长的鸿篇巨作。迟子建,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市,故乡对她来说,就是催生这部长篇小说发芽、成长的雨露与清风。
首先,来谈谈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迟子建是一位将“根”深植于“自然”的“诗人”,她以抒情的笔调、细腻的情感、沉静婉约的文风以及清新纯粹的文字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叙事空间。小说中的语言极具地域特色,巧妙融合了鄂温克语的词汇和东北方言,不仅赋予了作品浓郁的诗意,还保留了简约凝练、富含韵味的语言色彩。她写风云的时候,这样写:“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进卫生院看过一次病。我郁闷了,就去风中站上一刻,它会吹散我心底的愁云;我心烦了,就到河畔去听听流水的声音,它们会立刻给我带来安宁的心境。”她写父亲去世的时候,这样写:“父亲走了,他是被雷电带走了,从此后我喜欢在阴雨的日子里听那轰隆隆的雷声,我觉得那是父亲在和我们说话。他的灵魂一定隐藏在雷电中,发出惊天动地的光芒。”这是我随手在书中选取的两个例子,充分展示了书中语言的精炼与韵律,以及强烈的画面感,她善于采用诗意的叙事方式把人物情感烘托出来。
其次,来谈谈小说的主要内容。书中的结构布局颇具匠心,分为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四个部分,分别对应了主人公一生中的不同阶段:出生、少年、中年和暮年,也对应着鄂温克族生活的不同阶段和时代变迁。故事讲述了主人公的父母、伯父、姑姑、孩子、孙子、重孙子以及她的同族五代人的苦难与喜乐、绝境与希望、过去与未来。让人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萨满,他们通过跳舞的方式来给人治病、占卜、祈雨、驱邪等。不可思议的是,只要他们治好某一个人的病,就必然会有另外一个人或者生灵去世。我初始一直因萨满妮浩给人治病后再三失去自己的亲生孩子而耿耿于怀,无法原谅妮浩。后来我了解到,在鄂温克族的传统信仰中,萨满是连接人间与神灵世界的桥梁,萨满可能会选择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是自己亲人的性命,来救治他人,以维护族群的福祉和平衡。当我理解了鄂温克族的萨满文化后,我也就原谅了妮浩。小说中人物关系复杂,建议读者阅读小说时先厘清人物关系,记清人物名字,至于故事情节就不在此赘述了。
最后,来谈谈小说的思想内涵。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除了语言和内容吸引人之外,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也是考量一部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迟子建通过作品深刻传达了自己的观点,展现了其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她写:“我已经说了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人们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是各有各的走法。”短短几句话就体现出作者的生死观。作者尊重自然,反对人们对游牧民族生存环境的破坏。她说:“伐木声代替了鸟鸣,炊烟取代了云朵。持续的开发和不负责任的挥霍行径,使这片原始森林出现了苍老、退化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想为这个以放养驯鹿为生的最后一个游牧民族做些什么。作者写下巨篇《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作者在国外的经历。人类的情感都是相通的,即使是不同肤色、不同语种。在澳大利亚和爱尔兰时,她目睹了一对土著夫妻之间的冲突和昏暗路灯下纵情声色的男女,从而想到自己身边的鄂温克族现状——他们大约都是被现代文明的滚滚车轮碾碎了心灵,并为此而感到困惑和痛苦的人!所以,就这样,她动笔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便诞生了。
这部长篇小说出版以后,有人问迟子建,“你写的是鄂温克人吗?”她说,“是,也不是。”有些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但是她根据自己的经历为它注入了许多新鲜的内容,通过把命运相似、生活习性相似的民族都糅合到一起再加工,让世界上每个人看了之后都能在内心有所感触。读毕本书,越发觉得它的清新之气能抚慰每个人心中的疲惫,它的温暖之风能够吹散每个人心中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