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城》有感
传媒学院 刘凯旋
历史悠悠的风凰古城边,茶桐镇河边的渡船上,一只黄狗,一位佳人,将一行一行人从思念的这头,摆渡到思念的那头。而那佳人自己,却在月上柳梢之时,伫立船头,呆呆望着那笼罩着朦胧月纱的林间小路,一直望穿到目之所及的尽头。
“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这是小说《边城》的落笔,也是对翠翠一生的暗示与写照。“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先生曾在另一本散文《湘行散记》中这样说过。这是一句深情又朴素的告白,也是我为之折服的地方,尔后经常回想。
第一次读《边城》,还是在三年前,但那时只是囫囵吞枣似地阅读,真正读完还是在上了大学以后。或是走在路上,或是睡前冥想,或者在某个发呆的瞬间,《边城》的文字总会不定时浮现在我眼前。尽管如今已经读了三四遍,但总觉得其中的内容读不完、吃不透……
我时常回想,《边城》讲述的是一段怎样的爱情故事?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老大天保和老二傩送,他们同时爱上老船夫的孙女翠翠。我当时不明白,爱应当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但《边城》的故事一直启示着我,让我感悟到爱应当是可以超脱于利益、钱财之上的神圣心动。翠翠也正是因此一次次拒绝了老大天保的提亲,而在一个漆黑之夜,对只见一面的老二傩送心生爱意,又在梦境中跟随傩送的歌声陷入爱河。
是一眼万年的倾心,也是无法相守的折磨。本是双向奔赴、将成眷属的一对有情人,却因老大天保的意外事故而不得不走向分离。我不敢去揣测爱情到底是何,但在《边城》中却深深地感悟到,并非两厢情愿就一定能走入爱情的殿堂。或许是天意的捉弄,或许是人性本就经不起推敲,老二傩送对哥哥天保的死心生愧疚,并对翠翠起了疑心,认定哥哥的死都是因为翠翠。我念你,可以跋涉千条路,翻越万重山,却唯独迈不过人性的门槛。
傩送爱翠翠吗?无疑是爱的。一次次为翠翠唱歌、一次次与哥哥天保争斗、甘心为了渡船放弃碾房,然而再怎么深厚的爱意,终究是因傩送那心中的怀疑而碎了一地。亲情与爱情的挣扎中,他只身离乡,参军入伍。留下翠翠独守那茶桐溪畔,日日年年,撑着那一叶小船,等待意中人的归来。
“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书的结语再一次在我的耳边响起。沈从文并没有明确给出这个故事的结局,但字里行间的凄凉之感,无不在暗示我们那个凄凉的结尾。是啊,世上不顺心之事,十有八九,太多太多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更不要说能够操纵爱情,也难怪曹雪芹先生发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感叹了。
有人说,《边城》是沈从文先生亲身经历的故事,书中的傩送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作为读者,真实与否我们不予置评,但依稀记得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看云》中也有翠翠的残影,先生也曾在梦中深情地呼唤过翠翠这个名字。不知道先生一人在云南看云时,是否也会想起那位佳人“翠翠”呢?
不知那朦胧诗意的茶桐河畔,一袭青衣的佳人,是否还摆着那条载客的渡船;不知那卷毛黄狗,是否还会蜷在那佳人膝前,和主人一样脉脉含情地望向远方;不知那孤身远走他乡的少年人,是否也会不时伫立桥头,望向天边匆匆飘过的浮云,联想翩翩……
不知,那少时情长,为何会绵延一生,念念不忘;不知,那等待了一生的伊人,为何迟迟,不曾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