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4年3月12日 >> 第四版 >> 正文

小镇的春节

发布日期:2024-04-26

传媒学院 陈梦迪

冬枣、棉花是它粮丰林茂的见证,孙子故里、北国江南是它在历史上的痕迹,这便是河海贯通、湖桥相连的“家纺之都”——滨州。胡集则是这个本就不大的小城中的千分之一,历史上的胡集,毗邻黄河渡口,既是鲁北地区的交通重镇和经贸重镇,商周文化、秦汉历史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痕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将小镇上的春节塑造得别具特色,秧歌、锣鼓、书会……热闹非凡。而如今,这座小镇也是众多寻乡人的归处。

小镇的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预热了,每到这天,奶奶都会拿着糖瓜放在早已打扫干净的灶台上,为即将到来的新年祈福。而后的几天里,她便在厨房里拾掇好叔叔婶婶们送来的鸡、鱼,为炸年货做各种准备。小时候,奶奶忙活起来顾不及我时,我就喜欢蹲在水井旁边看自己的倒影,手指一戳,无数个水影四散开来,直要把人吞噬掉,后来才知道那是一种类似看到大海时的眩晕感。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跑到奶奶怀里,她总会笑着哄我,一边说着“摸一摸,吓不着”,一边把我抱在怀里,拿着木柴往风箱里送。大火烧得很旺,烟囱里的炊烟直冲云霄,我拉着奶奶陪我从小院里追出去,想把炊烟的那一抹余热握在手里。再回来时,灶台上冒着香气,爷爷已经把炸好的年货都从铁锅里捞出来,而后便急赶着去秧歌队从事自己的鼓手“副业”了。

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洒向大地,小院前被垒成墙高的玉米垛铺了一层金黄。从院子中央望向四周,灰白粗糙的墙皮因为雨水的长年侵袭,陡然生出了几条裂痕,雨水一冲刷,便斑驳成了一幅画。年尾至时,红色的灯笼被高高挂起,春联被齐整地贴在大铁门两侧,颜色的对比、新旧的冲击便像鞭炮般悄悄点燃了新年的索线,年味儿也被烘托得愈加浓烈。

幼时起,我便一直跟着爷爷奶奶住在如今的小院里,小院很小,却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略显拥挤。小院前的十字路口是每年秧歌队集合的地方,冬季没有农活,赋闲在家的村民们便会加入秧歌队,扭秧歌的、踩高跷的、扮演角色的、敲鼓的……从腊月二十三到来年的正月十五,都能听到吹吹打打的欢呼声,这是他们在为胡集书会上的秧歌比赛做准备。每到此时,从门前的十字大道到最北边的小桥上都会挤满了围观的人群,奶奶便带着我和姐姐在拱桥的最高处观看他们的表演。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河水,涟漪四散,金色的光泼洒在两岸,祖孙三人的身影逐渐拉长。表演结束,伴着晚风,一行三人,慢悠悠地走回家。

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历史感和生活气息的小镇,从腊月中旬至元宵节,从黄发至垂髫,不论哪天,不论年纪,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这场盛大的庆祝活动。

对胡集书会的了解,是小时候便在奶奶那里耳濡目染的。从小便经常听她说,二七逢集,胡集为准。意思是说腊月二十七胡集大集是每年最后一个大集,正月十二胡集大集是新年第一个大集。长大后试着去弄清这句话的来历,才知道这只是老一辈人的口头禅,但细究之下,渊源仍在——《惠民县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记载:“胡集书会始于宋元,兴于明清;从元朝兴起,至清初极盛,一直沿袭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最早源于曲艺艺人的竞技活动,后逐渐演变为以联谊为主、具有习俗性质的自发性传统民间曲艺交流活动。”胡集大集,既是旧年忙碌的结束,也是新年气象的开始,而胡集书会更是在胡集过年不可错过的一次盛大集会。

“无戏不成年,下雨就打伞,下雪就带帽,为的就是这股‘年味儿’。”这是镇上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比起除夕夜或大年初一,胡集书会的举办才是小镇年味浓厚的象征。自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胡集书会便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曲艺表演的舞台上有白发苍苍的艺坛前辈,也有风华正茂的后起之秀;形形色色的过路人里既有敲锣打鼓过新年的本地人,也有慕名而来的外乡人。沿着街道走,买上一串两块钱的糖葫芦,玩玩超市里如今很少看到的老式拨浪鼓,也不失为一种乐趣。除了这些,还能随处见到各类旧书摊,在众多的曲艺舞台之间多转悠几圈儿,没准还会看到左手持两片铜板,右手拿鼓键子击鼓的小表演者,他们操着一口韵味独特、字正腔圆的唱腔,举手投足间,范儿便被架起来了……从原先只举办一天到被延长至五天,胡集书会已经成为这个小镇过年时不可缺少的文化标记。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无论是小院里有关爷爷奶奶的美好记忆,还是充满书香气韵的胡集书会,或是热烈又不显庸俗的秧歌表演,都是这里不可缺少的年味儿。小镇上的年,虽没有城市里的灯火辉煌,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那是从古老的习俗和深厚的文化中散发出来的。当新年钟声敲响之际,这里的天空中还弥漫着淡淡的炊烟,每一缕炊烟都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关于新年的故事。

岁月荏苒,小镇中经久未变的各类设施,小院里已经旧落地掉漆却仍被擦拭得光亮的家具,都是能让我得到片刻喘息和长久治愈的“良药”。就像时光在奶奶的脸上刻画了一道又一道皱纹,她却始终守在小镇上,等我回家……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