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3年11月07日 >> 第四版 >> 正文

并肩而行 不负相遇

发布日期:2023-11-08


经管学院 郭胜楠:

那天我敲开1028的门,故事开始。未来我会在这间办公室、这个部门写下怎样的篇章。

两年过去,回头看最初写采访稿时拼拼凑凑的窘态,采访时紧张到只说了一句话的场景,一次次实践中,我慢慢成长为现在的样子。时光荏苒,唯有一点在我心中亘古不变:纸媒虽然日渐式微,但一定不会消失。

法学院 周越:

转眼间,我迎来了在学通社的第三年。

大一时,学长学姐拿着校报热情地向我介绍:“同学你好,有兴趣了解一下学通社吗?”我怀着对文字的热爱加入了学通社。过去两年里,我尝试和经历了采访、写稿、摄影、校对等工作,也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告别了两届学长学姐,也迎接了两届新生。提起学通社,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每一位成员的名字,我们志同道合、互相学习。我很庆幸加入学通社这个大家庭,希望校报和学通社越来越好!

信息学院 吴佳浩

转眼间,我已步入大二,回想过去的一年,过得充实且快乐。大一的时候,对大学生活既憧憬又好奇,觉得什么都很新鲜,不管是社团、学生会,还是各类竞赛活动,我都一样不落地参加。大一就这样过去了,我也成为了学通社的学长,带着学弟学妹采访、写作。大家时常围坐在一起,聊采访、聊写作、聊未来,真的很幸运能遇见这样一群朋友!

外国语学院 赵齐明:

第一次知道学通社时,久违的激动与兴奋涌上我的心头。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在这里,我们交流思想、讨论热点,我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撰稿能力,在学通社和大家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有意义的时光,愿我们的学通社越来越好!

中德科技学院 黄鑫皓:

在学通社的一年时间里,我有幸结识了值得我学习的前辈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学生记者的工作让我逐渐能够以手中笔墨描绘人间烟火,从抗疫志愿者到“十大优秀学生”的采访,我学到了很多,在刚刚好的年纪遇到了刚刚好的那么一群人,我很幸运!

法学院 韩佳欣:

学通社是温暖的,大家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从第一次去采访时的忐忑不安,到现在对采访的热衷;从文笔不是很流畅到能独自撰稿、润色稿件。这一年,我在学通社学到了很多采访写作技巧,感谢每一位学通社的朋友,希望我们能继续一起成长、共同进步,共同讲述青科大的多彩故事。

自动化学院 裴研杰:

加入学通社一年多了,在这里,我逐渐掌握了学生记者采访、编辑的工作方法,有效提升了文学素养和知识技能,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另外,采访工作也提升了我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在学通社的收获将使我终身受益!

机电学院 徐子惠

有时觉得人的一生就是在寻找——寻找中意的人去爱,寻找合适的事去做,我所渴望的平凡又充实的人生,其实就流淌在我笔下的每一个文字中。所以我来到了这里,并加入了学通社。我们以最融洽的方式交流,以最舒适的形式合作。每一个热爱文字工作的小伙伴,让“学通社”这三个字在我的脑海中有了具象的画面,有了生动的含义,它满载回忆、不负所望,是一片漂荡着自由和愉快的净土。

法学院 刘禧颖:

在学通社的这一年里,我主要负责采访、写作工作。这段经历不仅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还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每当看到自己的文字被上报刊登,我都无比自豪。一年的时间,教会了我写作的意义——写作不仅是用文字表达观点,更是用文字感染、影响他人。这一年里,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也更加坚定要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决心。我会继续努力,用手中的笔去记录生活、反映真实。

法学院 崔杨欣悦

最开始,我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但很快我就被这里轻松愉悦的氛围感染,表现得更加活泼。进入学通社这个大家庭后,我也对这里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外国语学院 崔慧珍:

加入学通社的初衷是我想找一个地方继续写点东西,来到这里之后我逐渐感受到记者的伟大。看到群里庆祝记者节的信息,看到学长学姐们的“祝我们节日快乐”,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的专业与记者也许并不接近,但在大学期间能够作为学生记者写下些文字,便无愧于我进入学通社的初衷。我始终相信文字有力量,我将继续用笔墨书写关于青科的故事。

机电学院 任骏桓:

时光飞逝,在学通社的一年里,我感受到了莘莘学子旺盛的生命力,象牙塔下的青葱岁月仿佛在诉说我们肆意生长的青春。加入学通社,让我能以手中纸笔诉说心中的所思所感,让我在人生道路中更有信心地继续前行!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