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3年11月07日 >> 第四版 >> 正文

我和学通社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3-11-08

环境学院 付一辛

2020年秋季,我带着复杂的情绪踏入青岛科技大学,一边觉得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充满了迷茫与彷徨,一边又憧憬着可以在这里书写精彩的故事。

在真正走入大学校园前,我多次请教正在南开大学读研的姑姑,询问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才能在未来走出大学校园后少一点遗憾。姑姑告诉我一些学习、竞赛以及科研方面的建议,并鼓励我将争取保研放在自己的规划之中。现在回想自己的三年,好似真的按照当初的规划完成了所设定的任务。与此同时,我也拥有了一个计划之外的“彩蛋”——有幸加入了青岛科技大学报的学通社。在这里,我成为了学生记者,能够有机会去采访学校中非常优秀的同学,并着手尝试写采访稿。在校报的两年时间里,我拥有了很多珍贵的回忆。

大一期中,我有幸取得专业第一的成绩,这也坚定了我想要保研的决心。但成功的故事必会存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何况保研是一场长线战役,其中的变数大概率不会少。在这过程中,我的情绪并不都是稳定的,沮丧、怀疑、烦躁等消极情绪以及学业、科研、学生工作等压力常常会出现在心中。每到这时,我都会想起自己曾采访的那些优秀的学长学姐们——他们中有为弥补高考遗憾,坚持每天早上8点开始学习,最终保研北京大学的学长;还有努力科研,三年发表5篇SCI,最终圆梦清华的学姐。通往成功的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也是披荆斩棘排除万难后,才闪闪发光地站在属于他们的舞台上。他们的故事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大学是一个‘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一个时期”。他们都是生活的勇士,而我也想像他们一样,为不确定的未来努力,不必想结果如何,只需在这青春的时光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再回首,这或许是最宝贵的财富。

保研过程中,专业成绩、英语能力是基础条件,科研竞赛则是评选的加分项。大二期间我积极参与竞赛,但几乎每次都是落榜而归,很少拿到校级以上的奖励。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采访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的学长,他的讲述让我对竞赛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意识到任何一个成功的项目都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检验,然后才可能拿到相应的成果。从那之后,我不再纠结于竞赛的结果,而是关注竞赛经验的积累,尤其是实验技巧、答辩技巧、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内容,这也使我进一步改变了自己对“得失”这一概念的理解与体会。

如今,作为大四的毕业生,“复盘”过往的大学生活,我很感激这三年里没有停下脚步的自己,感谢一直陪伴我成长的父母,感谢一路上支持与帮助过我的同学老师,尤其是我的导师,为我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帮助与建议。我也很感谢能够在青科大与学通社相遇,呵护了我新闻理想主义的花,遇见了灵魂共鸣的伙伴,在我的青春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