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3年10月24日 >> 第四版 >> 正文

再读《西游记》:我们都在“取经”路上

发布日期:2023-10-26

传媒学院 孔敏

时隔多年,《西游记》在抖音上重新“翻红”,或许是小时候看《西游记》的一代长大了,或许是自媒体赋权后视角开始多元化了,如今关于它的网评中有了对各个人物或情节的新解读。比如,网友热评“孙悟空的领导是唐僧,孙悟空的师父是菩提祖师”“现在的仙侠剧人物动不动就黑化,而我猴哥被压五百年依然是阳光开朗美猴王”“再看一遍才发现,天上有背景的妖精都不能被孙悟空一棒打死,没背景的可以”……

事实上,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无论是小说形式的《西游记》,还是影视化后的《西游记》,都远比另外三大名著的大众知名度高。有人说因为这是一本神话小说,也有人说因为它不只是一本神话小说,更是一部关于现实的小说,是一部关于人生、苦难与斗争的“教科书”。当你真正读懂《西游记》,你就懂得了人生苦难的真谛,书中刀剑戎马、滚滚浮华,其实就是告诉人们战胜苦难,方能取得真经的道理。

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年少时看《西游记》会被孙悟空一路打怪升级的情节“乱花渐欲”迷了眼,后来才明白这一路的“九九八十一难”,全是唐僧的坎坷修行,而现实中的每个人又何尝不是书中人物的写照——行走在“取经”路上,历经属于自己的苦难修行。

每一个人都羡慕孙悟空,但人人都是唐僧。在《西游记》中只有唐僧是肉体凡胎,辛苦跋涉十四年,却只是孙悟空一个筋斗云的功夫。拨开神话的外衣,像唐僧一样的芸芸众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完一生,才能体会一番番春夏秋冬,一场场酸甜苦辣。

每一个人都是唐僧,面对的最大敌人是自己。书中唐僧和女儿国国王的故事家喻户晓,83版电视剧更是将那首《女儿情》唱得缠绵悱恻,原著中虽然不见那么柔情蜜意,但对唐僧而言仍是一场“桃花劫”。都说“最难消受美人恩”,雄关易闯,情关难过。因为他要面对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段故事没有妖魔作乱,也没有高山险滩,年少时觉得缺了点乐趣,长大后恍然发现这才是对人性的一场“大考”。没有人能够阻碍你前进的脚步,除了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在“打妖怪,除妖魔”。事实上,人生路上,最遥不可及、深不可测的便是人心,我们“打妖怪”无非是在刺人性,除心魔。林语堂曾说,师徒四人取经是一个象征,唐僧象征人性中的理性、古板无趣,但理想、信念靠他才得以坚持;孙悟空象征人性中的顽劣、热情、勇气等,容易惹祸,但不失良善与本心;猪八戒象征人性中的好吃、好色、贪婪、懒惰等,合理的限度下,这是人性中无伤大雅的小毛病,会让我们的人生带上喜剧色彩,但若一味放纵则会导致自己迷失堕落;沙僧则象征人性中的平凡、勤恳工作、安稳度日。

《西游记》代表古代人们的反抗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底蕴,而书中对师徒四人的描写其实就是对人心、人性的真实写照。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上可至三十三重天,下可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则如绣花针。什么东西可以做到如此,不就是人心吗?所谓佛心向善而未变,道身渡己而渡人。唐僧踏上取经路伊始,乌巢禅师传授他一本《心经》,这也从侧面说明,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在取经路上打妖怪,也是在人生路上除心魔。

为人但知足,何处可安生。《西游记》中沙僧为人平实且知足,他不与强势的孙悟空争功,也不和聒噪的猪八戒争宠,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做好份内的事情,不争不抢。沙僧参透了处世哲学,他和所有人相处都很融洽——在唐僧看来,沙僧这个徒弟守戒,让他很安心;在孙悟空看来,这个师弟比猪八戒靠谱稳重;在猪八戒看来,沙师弟比孙悟空敦厚温和。正所谓知足淡然且克制,方能安稳于世,沙僧便是以此赢得了身边人的好感和尊重。

欲念若成燎原之势,必将陷入人生沼泽地。心胸豁达淡然处事,即使当下失去,也会在某一天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故事中师徒几人在冰天雪地中被困通天河,河虽已结冰却仍有沉没风险,然而冰河上还是有无数人在上面行走。唐僧疑惑,向乡民询问缘由。原来河那边有一国,两边的百钱之物送往对面国去卖,皆可值万钱。利重本轻,所有人不顾生死向利而去。此时唐僧也在自省,一个人若贪婪,不懂得克制欲望,终酿悲剧。

少年看神魔,成年看道佛。一本《西游记》,吴承恩给世人留下了“踏平坎坷成大道”七字,当有一天真正读懂《西游记》,或许我们已不再是少年,即使未经“西游”,心中也早已取得“真经”。但仍希望千帆过尽,历经世事沧桑之后,归来仍是少年!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