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3年08月29日 >> 第四版 >> 正文

王维与青苔

发布日期:2023-08-30

图书馆 赵晓芳

青苔,茵茵的绿色,它常常像毛绒绒的薄毯一样覆盖在阴潮地带。它那么不起眼,也许你经过它时只是轻轻瞥了它一眼,瞬间又忘掉它。

唐代大诗人王维却深深地凝注了青苔,有一天,他坐在庭院里,脑子里正浮动着一首五言小诗《书事》——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王维是一位擅长写景的诗人,寻常的草木、泉水、山峦、飞鸟等等,无论大的小的风景,皆入他的诗中,这也许,得益于他还是一位山水画家。

他看到的一切风景,都是一幅画,由画里升腾起诗句,诗句又衬着画,画面诗句两辉映,所谓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对于表现青苔的诗作,他的这首《书事》是最为出色却又最不露声色的。

微雨初停,空气湿润,虽在白昼,却懒得去开庭院门,不如,就这样静静地欣赏青苔吧。

翠翠的、柔润的、油亮亮的苔藓,正乖巧地伏在地面上,别有一番生趣!它们一小棵一小棵,密密地靠着,分不清你、我、它,让人看到的,永远是一片青苔,一大片,或者一小片,斑斑驳驳,影影绰绰。此刻,青苔们咕咕地吸吮足了雨水,欢快地生长,它们绿油油的面容上闪烁出盈盈笑意……

王维看着,看着,不由出神了,他晓得这是一幅青苔的画,这份蕴满生机的苍翠色,如何才能显现在画纸上呢?

青苔的细微世界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它们这般沉静,却又这般可人,片片翠绿色似乎把院落都照亮了……这样瞅着瞅着,他眼前的青苔竟然动起来了,像绿色的小小仙子一般,从地面上浮起来,轻轻的,轻轻的,飞到了他长长的衣衫上……

他的衣衫,落上了片片青翠之色。王维不由会心一笑,双手托起衣衫,像个孩童般小心地欢喜地进入屋子,到了书桌前,铺开宣纸,挥毫泼墨,从而成就了这首意蕴清澄的小诗。

王维另一首《鹿柴》,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字字看来皆简单,每个意象皆明了。但它们凑在一起,却形成了一幅非同寻常的画面。有虚有实,有静有动,有光有色。

青山黛色深深,树木幽密,见不到一个人。就在此刻,却从密林中传来说话的声音,声音脆生生的,在森林中回响。他们在说什么呢?他们谈的是草木,还是什么动物?或者只是漫无边际地闲拉家常?也许,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刻的说话声音被浸上了山林的颜色,散发出清新无染的光泽。

太阳要落山了,那柔和的绚丽的光反射到深林里,缕缕金华,如梦璀璨。就在此刻,这个光又照到了青苔上。碧绿之青苔,悠然之青苔,被镀上了一层华丽之色,光彩熠熠,绿里透着宽柔的金红,金红里又逸出茂盛之碧色,光影闪烁,绚丽明艳。青苔,分明是着上了黄昏的纱衣,预备着绮梦来临的晚上。

无疑,《鹿柴》里的青苔让人遐思万千。

青苔,亦即苔藓,具有清幽隐逸之美,虽外表平实纤弱,生命力却是柔韧顽强的。

中国的传统绘画里有“点苔”技法,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在诗里对青苔有所眷顾实在情理之中。王维笃信佛教,对禅宗、道教及儒家文化有所体悟及汲取,这些幽微、虚静的思想在他诗里皆有体现,“青苔”的意象便是这种思想的呈现之一。青苔在唐诗意象里的象征意思是多重的,或者幽暗,或者蓬勃,或者枯索……而王维诗里的“青苔”大多是蓬勃明朗的。

在《戏赠张五弟諲三首》的第一首里:“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一派恬静气息;在《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里:“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有蓬勃之貌;在《田家》里:“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青苔做了雀乳(雀儿孵化小鸟)的背景,有温情且怜悯之感。

王维与青苔相互映照的幽恬气息让人品味起来亦浸润其中,并感怀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象之精微。王维虽多次在诗句中不经意表露对青苔的照拂与偏爱,却并不是第一个在诗句中写“青苔”的人。

更早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苔”便渐渐显现在诗文中,这些时代的“苔”往往与冷凄气息相联,南朝的谢眺在《直中书省诗》里写到:“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此两句中的“红药”与“苍苔”形成明丽、闲逸的对比,一改之前的“青苔”在诗文中的气象。而王维的“青苔”之诗,不能不说是受了前人谢眺之影响,这正是“传统”两字在中国文化里的魅力与精髓吧。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