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3年08月29日 >> 第二版 >> 正文

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打造青科大学科高峰

发布日期:2023-08-30

党委常委、副校长 李少远

现代化是标识人类文明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势的核心术语,它表达的是人类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总体性历史过程。作为一个代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概念,现代化在不同学科或民族话语中具有不同意蕴。按照西方学者的常用说法,“古代、中世纪、现代”构成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它展现了西方从中世纪过渡到现代、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长时段过程。由于西方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关系、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发生剧变,推动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以至于人们往往把西方化、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同义语或代名词。实际上,尽管西方现代化推动了传统社会向工业化、都市化的转型,但这种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以资本为驱动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预想的“另一条道路”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概括起来,就是以人的现代化为主题。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为根本价值追求的新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改变了现代化问题的基本版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战略上不断完善,在实践上不断丰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更加完整而现实地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不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的理论引领,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更加明确、更加精准、更加坚定的实践要求。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一)从历史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辛探索,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规划了“三步走”战略安排,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进一步突出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二)从理论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创新价值作出的重大论断。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我们党正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道义”,以共产主义高级文明形态为基本引领,以人民至上为基本价值立场,不断赋予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创新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得以坚定文化自信最深厚的底气和骨气,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

(三)从实践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光明前景和勃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既扎根中国大地,又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在造福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强国、丰富世界文明多样性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显著改善了群众生活。把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作为重要目标,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再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对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对世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

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一)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总结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

1、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要考虑人口基数问题,既有急迫感,又不急于求成,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2、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重要进展。

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双丰收。

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对长期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坚持好五个方面重大原则。

第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第二,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须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中国式现代化充满活力。

第五,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各项工作中要处理好六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一要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努力创造更多经验做法。

二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在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三要守好本和源、根和魂,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各方面创新。

四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五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

六要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三、推进学科建设,助力学校发展

(一)明确学科方向,结合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学科群重大科研项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前期研究成果,进一步凝练方向。

(二)汇聚学科队伍,围绕学科方向组建学科团队,形成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梯队结构。以开放的心态,专兼结合,围绕学科方向引进人才、组建团队。

(三)用好现有学科平台和创新平台,利用高水平期刊、学术论坛等汇聚学科成就,产出学科成果。成果的形式包括论文、专著、专利、获奖、重要会议报告等,着重围绕学科方向产出标志性的成果。

(四)要注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人才培养,要把学科建设的成果运用到人才培养中去,鼓励在校生进项目、进团队、进实验室,同时要将学科建设成果运用到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当中,提升课堂教学和课程思政质效。

(五)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切实落实学校战略部署;要处理好长短板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处理好规划与行动的关系,根据规划狠抓落实,学校要为规划的落实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把人才引育作为中心工作来抓,要有针对性进一步细化规划,并结合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