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0年07月28日 >> 第四版 >> 正文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发布日期:2023-07-13

后勤管理处 许志

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逼迫人在这个“史上最长寒假”尽量足不出户,幸好手头有本《红星照耀中国》([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6月北京第1版),上学时倒读过非此版的《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连英文版也读了,但终觉得没有读透,难得有这样大块时间可静心品读,开卷就觉故友相逢一般,掩卷沉思感慨良多,以至久久沉浸其中,连辅导孩子学习都觉得是耽误了对它的品味。

关于斯诺先生书中所言理论及史实在此根本无法哪怕稍微展开一点述及,因为学术上“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太多太多。每个方面的一个细节都可以做一个课题,甚至成鸿篇巨著,本文撷取的细节内容及主观感悟与学术无关,希冀不会贻笑大方。

俗话说,“渔过千遍网,网网都有鱼”,读书亦如是。阅读的本质是和作者交流对话,读一遍有一遍的新感受和收获,或许这就是百读不厌之来由吧。毕竟诚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每次读书的“情境定义”都有主观差异。不同境遇下,品读《红楼梦》的感受截然不同:得意时,满眼尽是活力和青春美好,看到的是红;困顿时,顿觉满书尽是没落、衰败和隐退,看到的是梦;绝望无助时,《好了歌》从终极意义告诉你其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终是空和了。读经典能涤荡灵魂,引起思想意识最深层次的共振、共鸣,上升到人性、哲学、终极的层面思索,远非一些网络作品和文化快餐所能企及。

斯诺真的很客观很谦虚;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真的很伟大,以至于斯诺会在序言中特别强调“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这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因为这是他们的书。”这恐怕是一个美国人对毛泽东等老辈革命家溢于言表的赞誉吧。

从白区到红区,斯诺惊诧至极。蒋介石悬赏近十万大洋要周恩来、彭德怀的首级,可他们的司令部门前却只有一个哨兵;尽管蒋介石悬赏二十五万要毛泽东的首级,他却毫不介意地在街上和农民打着手势谈话;红军大学的学员很多都是鼎鼎大名,蒋介石给出的首级赏格加起来超过二百万,但他们却是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糊的墙为黑板;红军剧社的演出都是露天的,毛泽东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草地上;除工作以外,他们的衣食住行和“农民”一样,甚至还要舍己助人。这种干群关系、军民融合就是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群众才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誓死革命,他们明白这是为自己,而中国共产党则是牺牲自己助其革命,就此而言,革命没有不完全胜利的可能性。

谈及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个人经历,有两点感触极深。一是他们始终非常热爱并善于学习,即使是危机四伏性命攸关的长征途中,他们也是想方设法读书看报。二是他们肯定清楚接受斯诺采访会有机会“扬名于世”,但是他们却很少谈及个人经历或者个人在某件事中的作用,以至斯诺曾误解以为是他们谦虚,或者对其不信任,后来才明白是他们为革命殚精竭虑,实在不记得个人琐事了。斯诺说:“我一再发现,共产党人是能够说出青少年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但是一旦他参加了红军以后,他把自己给忘掉在什么地方了;如果你不是一再地问他,就不会听到更多关于他自己的事情,你所听到的只是关于红军、苏维埃或党的故事——这些名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大写的。”这境界和高风亮节着实需要新时代的我们学习、继承、发扬。

应该讲,这本书是研究长征的重要史料,因为它不是若干年后的回忆录之类,而是一个新闻记者在事件发生不久就采访亲历者而客观真实的记录。书中关于长征事实的记录有不可思议的残酷,但亲历长征的革命者却觉得为了党和红军超级智慧的大转移,只不过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可以秒杀古今中外其他远征,斯诺也认为这是世界军事史上最伟大的远征和战略进军。实践也证明,长征深刻地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向和布局,长征是智慧的战略挺进、军事艺术的绝佳发挥和豪迈革命精神的聚焦展示,难得的是这个壮举是党领导下的年轻人完成的,甚至还有相当比例的“红小鬼”,正所谓“心中有信仰,头脑有方向,身体有力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红楼梦》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论语》云“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这一遍阅读让我真正明白了《西行漫记》和《红星照耀中国》的关系,这算是较大的收获吧。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