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0年07月28日 >> 第四版 >> 正文

母校的记忆

发布日期:2023-07-13

周亚平

总有那么些刻在记忆深处的东西,让人挥之不去无法忘怀。金秋十月,同学们返校聚会,探访母校,追寻青春时光。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在校园里细细端详那些年代久远的建筑,一砖一瓦,一檐一角都是历史的见证,触摸它们就是在触摸那段记忆、那段历史。母校的老建筑除了两栋原教师宿舍保持原貌外,其余基本都换了新装。几栋学生宿舍楼虽然外墙被粉饰,但红瓦屋顶没变,蘑菇石墙基还老样,就像一位老朋友换了件新外套仍梳着几十年的头型,穿着以前的鞋袜,怎能一眼认不出呢?我也记不清哪间房是我住过的,因为中途换过几次。只记得昔日有一天晩上,中国女排首获世界冠军,走廊上窗户外都传出阵阵摔暖瓶敲脸盆的响声,很是开心。

拱门红墙主教学楼还承担着重要角色,里外都做了翻新。外墙装新的墙面挂满爬山虎藤蔓,遮盖了墙体上原有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影响了我整个学生生涯,我也是努力按照这个标准去做了十几年。

每年阳春三月,楼前一片樱花树枝叶茂盛、花香四溢,就像和明星合照一样,每位同学相册中都有几张与她合照的靓影。然而今天不在了,身边同学问樱花树去哪儿了,我无言以答。在它曾经陪我的地方默默哀思伤感了片刻……我今安好,你在何方?忽然又顿悟她已在我心中,我家附近小河边的樱花树就是它迁徙来的。我年年看她精彩绽放,她年年陪我慢慢变老。

中午就餐走进昔日食堂,看能不能尝到老味道。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改变,几乎找不到老味道了。惊喜的是喝了一碗玉米碾成粉的粥,芳香可口,看着不烫吸一口却很烫,烫的我有点儿难受,差点眼泪流出来,可十分暖心,倍感亲切。食堂门上方仍留着赫然醒目的“为人民服务”毛体大字,当今也只有从历史体裁影视片中才能见一面。宽敞明亮的老食堂五谷飘香、品种繁多,而我感兴趣的老味道也仅有这两样。

“郑州路2号”校门还巍然耸立。它由三个拱型门组成,中间拱是机动车道,两边拱是非机动车道。从前是学校车流量、人流量最大的且最庄严的校门,如今显然失去大门的功能而降为便门了。它是母校的象征,标志性建筑物。当我把刚拍的照片放大查看时却又惊讶起来,这个世界真奇怪,排了几十年队的2号门牌怎么就像排队买饭有人插队加塞一样硬被挤到53号?“郑州路2号”不仅是我们这代同学的记忆,也是我的家人、亲戚朋友的记忆。由于当年通讯不发达全靠提笔写信,这个有代表性特有的文化符号必须出现在信封上,不可或缺。前几天一位中学朋友问我最近去哪了,我说去母校和同学聚会,他一笑脫口而出“郑州路2号”。我听了有些感动,感动的是他没去过这座城市却像老熟人一样记住了这座城市的一个门牌号。我没有更正他,让他和我一起一辈子记住这个门牌号吧。

老校区整体布局改变不大,篮球场还在,田径运动场搬迁了,原地增加了一些其它建筑。道路都没变化,只不过全换成沥青路面。道路两侧所有梧桐树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消失,依旧鲜活着,还是那么高大挺拔,默默无闻忠实地站在原处,一言不发的看着周围发生的变化,并几十年如一日为一届又一届学子们避风挡雨遮阳纳凉。记忆母校有很多方式,文化是最厚重的一种,承载文化的方式也可以有很多,但建筑是最好的载体。如果哪天这些老建筑或红瓦、红墙、拱门、蘑菇石等建筑元素消失了,那么母校也将失去记忆,成为江湖传说。

母校变化太大了,老校区扩建改造,新校区快速崛起,使学校变大变高变得更美了。我们打心底由衷兴奋,无比自豪。不管怎么说对老校区这块沃土我们感情还是颇深的,因为它能让匆匆时光倒流,能唤回我们青春年华的记忆,能寻找我们以前留下的足迹,更能从瓦缝砖隙里重现我们共同拥有过一个温暖的往昔。

同学们毕业后几十年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的不同、机遇的不同、命运的不同导致了我们各种人生不同的轨迹,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轨迹上,努力打拼精心耕耘着自己的田地,每个人也都收获了自己满意的丰硕成果。同学们都是非常优秀成功的,我都为他们高兴和骄傲。

总之我要祝愿母校越办越好,再创辉煌,为国家多出高新人才。同时要向生活过的宿舍楼、学习过的教学楼、用过餐的食堂致敬!向历经沧桑充满历史感的“郑州路2号”校门致敬!更要向那些仍顽强活着并默默奉献的梧桐树们致敬!

打开尘封记忆,品尝陈年老酒。有人说我这是怀旧,我却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应叫怀美,是怀念生活中美好时光和美好情感。也有人说怀旧也好怀美也罢,何必较真。但请原谅我较真一次,这是一次对母校情感的宣泄,是心中永远改变不了抺不去的记忆。

(作者系我校化机专业78-2班毕业生)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