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副教授 綦磊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民法典之所以成为新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不仅是因为其整合了民事法律规范,而且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保障。
一、民法典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民法是以人为本位的法律,民法典的七编结构,是以人为逻辑基础构建,集中规定了什么是人,人享有哪些权利,如何保障民事权利。我国民法典与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民法典不同,设立了独立的人格权编,系统的宣示了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和人格利益。无论是为中国人民谋解放,还是为中国人民谋富强,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追求。此次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不仅是对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和细化,而且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和一贯立场。
二、民法典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维尼指出:民法不是法学家建构的秩序,而是一国文化的结晶。各国在制定民法典过程中无不注重吸收与继承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世界上第一部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本国的习惯法,被法学界奉为圭臬的《德国民法典》即吸收了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精髓。我国民法典也吸收与固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这使得我国民法典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按照民法典第十条的规定,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民事习惯可以成为法官裁判案件的依据,这一规定继承了我国历代案件裁判传统。诚实信用、公平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五条对英雄烈士人格权与名誉权的保护,彰显了中华民族尊重英雄的传统,维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尚书·五子之歌》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本思想。
三、民法典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中共中央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明确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民法典的精神灵魂,推动民事主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法治理论认为法律应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违背社会公认道德规范的法律为“恶法”,“恶法”会遭到民众的抵制。民法典规定了平等、自由、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一致。这使得民法典具有被民众遵守的社会基础。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具体民事制度和民事主体行为的基本准则,还具有填补法律漏洞的功能。民法典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民事立法、守法、司法的各环节,对整个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四、民法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法国、德国、日本三部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民法典,都是固化和社会改革成果,维护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法律。我国民法典也不例外,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是民法典的主要功能。市场经济是以财产权的所有与分工为基础的交换经济,是财产权的相互承认与交换。市场经济崇尚平等,民法典除规定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外,还平等保护国家、集体、自然人的民事权益。市场经济需要安全,民法典维护民事主体的财产安全,和以合同为基础的交易安全。市场经济追求效率,民法典不仅维护市场配置资源模式,而且注重降低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