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 陈宜各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也强调:“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这为广大教师群体如何成为“四有”好老师提出了高要求、指明了新方向。作为公共课教师,可从教育初心、师德师风、学问技能等三个方面不断自我修行,砥砺前进,不负韶华,不负学生。
守教育初心,担育人使命
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是真挚平等对待学生的爱心,是督促学生向上向善的耐心,是处理繁琐教学事务的细心,是坚守岗位毫不倦怠的忠心,还有灵魂唤醒灵魂的责任心。冰心有一句名言:“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爱与责任是师德的核心,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奠基石,是教育的推动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使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初心。不忘初心,勇承重载,是时代的召唤,是进军的战鼓,是为我们指路的明灯。
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时刻以学生的需求和成长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最佳教育环境和资源支持。教育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能力和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始终坚守初心,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出贡献。教育需要有温度、深度、厚度、力度。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渊博的学识引导学生,用爱的情感滋润学生。不管漫漫长路有多少荆棘沼泽,不论前方有多少挑战坎坷,都要坚守初心,守护桃李芬芳。将初心的种子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原野,勇担筑梦育人使命,坚守教育报国初心。
守师德师风,铸匠心师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礼记》有云:“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职业属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民族负责。教师要树立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不仅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始终保持崇高的精神风貌,以“桃李芬芳传伟志,英才荟萃兴中华”为己任,直到“鹤发银丝映日月”,还能“丹心热血沃新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和榜样。因材施教,将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成为学生成才路上的最美引路人。
守学问技能,储话语势能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采取道术、仁术、艺术的方法育人,更要在学术和技术上追求卓越,五术并举,内外兼修,勇攀高峰。优秀的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视野,能够给学生带来知识的启迪和精神的指引。既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武器,不断提升自我,更要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为自己充足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们的成长铺路搭桥,成为广大青少年前进路上的瞭望塔和航标灯。
教师要储备话语势能,遵循生动、有趣、注重体验的原则,让学生想听爱听,如沐春风;听有所思,思有所得;入脑入心,得有所行。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前途结合起来,在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安身立业,实现人生理想。
愿每位教师都能将青春刻进树的年轮,把关爱溶入生命的河流,将奉献织就洁白的羽衣。矢志不渝守初心,无私奉献铸师魂,践行育人使命,以三尺讲台,赠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