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3年03月07日 >> 第四版 >> 正文

淡淡的画卷 幽绵的情感

发布日期:2023-03-16

——读沈从文小说《边城》

图书馆 赵晓芳

二十多岁的时候读《边城》,只觉察淡淡却又朦胧的气息;四十多岁再读《边城》,只为那个结尾而不甘。我想写个续篇,写傩送二老回来,写他在有月亮的晚上站在溪对面为翠翠唱歌……但想了几回,终究没动笔。

最近几天又读《边城》,读到某一个节点、一句话、一个神情、一个动作,都会淌下泪来。纵使写了续篇,也改不了翠翠的命运,纵使不写续篇,也不代表傩送二老不会回来。

《边城》是一本奇特的书,关于它,我只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因为我如此无可奈何地喜欢它,就像书中人物命运的延展那般无可奈何。

小说开篇,一幅风情画卷徐徐展开,在这清新、淡雅、平和又舒缓的画面里,镶嵌着两个人物——爷爷和翠翠,还有一条陪伴的黄狗。作为读者,一边有滋有味地欣赏湘西这如同世外桃源的风光,一边期待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俩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有时甚至只顾欣赏风光,而忘却了里面的主人公,待她或他倏然从画卷中走出,才浑然想起。后来慢慢出现的顺子、傩送二老、天宝大老等,也让我有类似的感觉。故我把对此小说的首要印象定义为“淡淡的画卷”。

在画卷里,人物和周围的风景或风情是相和的,他们彼此成就。就像当我们真正站在一幅大的画前时,旖旎的风光让我们喜悦,画中人物的活动踪迹让我们充满了继续探究和追寻的欲望。比如开篇时,“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把对风光与人物的描写融为一体,皆是澄澈的,而这也成为整篇小说的基本基调。

一点点读下去,画卷中人物的动作、话语、心情,又似乎没那么容易让人参透,细枝末节中蕴藏着关于人性的一些秘密——情感或思想的秘密。作者有心让我们自己体会,而又非铺天盖般地告诉我们,这恰是这本小说的高妙之处,套用“爷爷”的话便是——“好的,妙的”。故我把对小说的第二个印象归结为“幽绵的情感”,“幽”指深藏,“绵”则是不绝之意。

“(翠翠)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到了家中一边溪岸后,只见那个年青人还正在对溪小山上。好像等待什么,不即走开。”“话不及说,二老来了,站在翠翠面前微笑着。翠翠也微笑着。于是三个人回到吊脚楼上去。”“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老船夫怯怯的望了年青人一眼,一个微笑在脸上漾开。”“翠翠大吃一惊,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但那两个在溪边的人,听到脚步响时,一转身,也就看明白这件事情了。”以上是从小说中摘录的部分语句,也是处于故事节点的句段,要想体味主人公的情感或心理,需要通过这些描写动作或神情的句子。第一句,翠翠对二老萌生了朦胧之情。第二句,翠翠与二老彼此“既见君子”之情开始显现。第三句,来说媒的却是为大老说的,翠翠惊惶。第四句,在大老死了后,二老对老人有了不满情绪,老人心中不安且没底。最后一句,二老过渡时见到翠翠,翠翠跑掉了,翠翠的害羞紧张,二老的些许不满皆显现在读者面前。老人的心里头只想翠翠有个好人家,但在听出二老父亲漠然的意思后,受了极大的打击,遂在一个雨夜去世了。后来翠翠成了渡船人,二老却还没回来……个中况味只能留给读者去慢慢感受和回味。小说中以简单浅白的语句居多,但在这背后却蕴藏了无数的沟壑,呈现生命的起承转合之悲欢。

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边城》在“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高居且长居第二位的原因。质朴又瑰丽,清浅而深邃,韵味无尽,魅力不止。

行文至此,想起沈从文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年仅三十一岁,不禁感叹,确乎文学之天才哉!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