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2年10月04日 >> 第三版 >> 正文

【干部勇担当】聂广明:创新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打造“青科大模式”升级版

发布日期:2022-10-12

校务委员、合作发展处处长 聂广明

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特色鲜明、走在前列”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既简单明了,又铿锵有力,成为学校未来发展昂扬蓬勃的主旋律。

党代会报告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过程导向、效果导向,着力要求抓好八个方面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的主攻方向,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其中第五大任务“聚焦社会发展需求,打造‘青科大模式’升级版”,围绕“两服务一引领”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领行业进步三个方面做出了具体部署。

我们要紧紧围绕“两服务一引领”战略部署,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新的起点上以全局视野、系统思维、创新发展来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倾力打造“青科大模式”升级版。

一是坚持“点面结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在“点”上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在“面”上加强产学研平台载体体系建设,为开展产学研攻关提供长期稳定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针对攻克“卡脖子”技术和应用型关键共性技术,深度参与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把人才和科技优势集成转化为学校的创新和发展优势。

二是深化校地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主动对接山东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坚持“一地一案”,加强与山东各地市的合作与交流。实施校地融合行动,依托省内外区域城市建设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进一步融合多种手段,搭建多层次平台,拓宽发展渠道,千方百计争取办学资源,通过校地融合发展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强力蓄能。聚焦重点产业链创新需求,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不断打造学科高峰,强化优势学科,拓展新兴学科,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服务行业企业转型,引领行业进步。主动对接行业部门、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有效促进创新要素聚集、融合和贯通。推进校企共建“科创飞地”,按照“校地统筹推进、学院多点开花”的思路,以学院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发挥学校人才、科技、区位优势,引导企业在学校投资设立研发中心、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推动校企创新链产业链双向链合,努力形成“项目研发在飞地、成果转化在企业”的生动局面。实施高层次人才赴地方、企业挂职行动和科技特派员行动,推动人才校企双向交流,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打造校企引才聚才联合体。

四是实施“五大行动”,丰富政产学研模式新内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实施“校地融合、校企链合、平台聚合、资源整合、服务集合”行动。校地融合行动坚持“一地一案”,推动校地双向发力与科技开放合作,共建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校企链合行动坚持“一企一策”,推动百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不断深化与大中型企业集团的合作,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探索创新发展新机制,开展有组织的原始创新,协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效链合。平台聚合行动坚持深度构建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驻外研究院、大学科技园和山东化工研究院、教科产融合学院、高密校区等服务地方“桥头堡”作用,构建“青科系”特色产学研合作平台集群,加强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的创新平台建设,提高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效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整合行动坚持将科技、人才、创新力三者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校的学科、人力、科研、校友等资源,汇集政府、企业等资源,构建“政府+学校+企业+校友”四方资源联动新模式,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政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生态体系。服务集合行动坚持多元服务要素融合创新,加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治理体系建设,建立科技项目库和信息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打造校地、校企聚才联合体,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助力地方专业人才技能提升,培养高水平学生,为地方输送优秀人才,强化示范引领,做好特色服务,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水平。

通过有组织科研,创新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系统构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共享+资本支撑+成果产业化”有组织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形成转移转化体系完备、技术市场双轮驱动的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学研新模式,打造“青科大模式”升级版,为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强力蓄能。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 电话:8895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