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1年12月21日 >> 第三版 >> 正文

姜兆轩:努力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

发布日期:2021-12-22

姜兆轩,中共预备党员,材料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英才计划)182班团支书,大学期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综合一等奖学金、清能聚源奖学金等奖助学金16次,获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奖项5项、省级3项、校级2项,多次荣获“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并获校第十七届“十大自强自立标兵”称号。

律以修身 不畏挑战

回忆往昔,姜兆轩坦言到:“从小到大,我就是一个学习成绩一般,不惹老师生气,存在感很低的学生。我喜欢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在大学的学习反而更适合我,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劳逸结合,做自己喜欢的事。”

从大一入学开始,材料学院就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研讲座,并为大家分配专业导师,姜兆轩说:“大一的时候,讲座、学术沙龙、新生研讨课等一涌而来,因专业基础薄弱,当时什么也听不懂,甚至有些反感。但现在回想起来,这些都在我心里埋下科研的种子,通过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大一开始,姜兆轩就在导师王莉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英文文献,在了解专业前沿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英语水平。大二开始,她便进入实验室,开展氧化锌作为太阳能电池缓冲层的研究。姜兆轩回忆道:“最开始进实验室,什么都不会,用天平的时候手都是抖的,加了这个,忘了那个。但慢慢地,做熟练了都会变好的,有问题多和老师沟通,有想法一定要提出来。”付出总会有回报,她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一项,作为负责人的科研项目“氧化物半导体能带调控及其作为缓冲层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的研究”获批2020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校级立项,参与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实践训练项目。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她坚持在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通过多次实验不断探索。姜兆轩说:“很感谢这一次次实验,锻炼了我多方面考虑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阅读文献、准备材料、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我一点点进步,坚信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与此同时,她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大二时,恰逢疫情只能在家学习,姜兆轩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白天上网课学习专业知识,晚上与团队成员一起准备项目书和PPT。姜兆轩回忆道:“那段时间比在学校还紧张,之前因为宿舍晚上十点关门,大家就得从科技园跑回慧园;但在家,几乎每天都是腾讯会议开到晚上十二点,一遍遍修改和完善。常常前一天提出一个新想法,第二天做出相应材料,结果第三天和老师沟通时被否决掉,这个反复的过程非常难熬。”在紧张、曲折的备赛过程中,一次次失败难免会使人身心俱疲,姜兆轩承认当时也打过退堂鼓,但看着小组成员都在一起努力,指导老师也陪着大家一起奋斗,每当这个时候,姜兆轩都会在心里对自己说:“就差一点了,再坚持一下!”正是靠着这种相互支持、坚持到底的团队责任感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经过近三十版项目书的完善后,她们负责的“摘星计划”项目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金奖,“小鼎智投”项目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山东省二等奖。

少年有梦 不负芳华

自担任能材182班团支书以来,姜兆轩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工作,利用假期及周末时间先后组织班级团建活动20余次,多次组织开展支部团课,能材182团支部多次获“先进团支部”称号。与此同时,姜兆轩担任学院辅导员助理,辅助学院老师开展工作。

在学习方面稳扎稳打的同时,姜兆轩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2019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与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一起赴广东省汕头市支教,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参加“校县结对”志愿服务活动,在当地教育局志愿服务1周,帮助老师为高考生申请助学贷款;2020年暑期,作为负责人组织线上返乡调研活动,在疫情期间,志愿帮助社区登记来往车辆。除此之外,姜兆轩还积极参与学院学生会活动,她回忆道:“大一加入材料学院学生会学术部,积极参加‘破冰之旅’‘诗词大会’等活动,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每周一次的例会都特别开心。大二时我选择继续留部,更多的是作为带头人组织‘考研动员大会’‘学海导航’等活动。”高年级学长学姐们的先进事迹不断激励着姜兆轩和学弟学妹们向着更优秀的目标迈进。

姜兆轩从小学习舞蹈,民族舞十级,大学期间,她加入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如校庆晚会、学院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健美操等文艺演出,其中健美操荣获学校健美操大赛二等奖,姜兆轩说:“这些都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大家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我会永远珍藏在心里。”在课余时间,姜兆轩走出校门,积极组织身边的同学参加户外公益活动,如“春雨助残”“关爱流浪动物”等志愿服务活动。“很感谢学校、学院能提供给我们这样的平台,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自己真的很开心。”姜兆轩如是说。

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在大学生活中,做自己的光,保持自己的初心,再长的路,一步一步总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腿也无法到达。作为一个平凡的材料学子,姜兆轩始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断创新,书写着属于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本报记者)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 电话:8895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