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身体里存在着23个“人格”,在心理医生的不断治疗下,部分人格融合为一个新的“人格”,也就是所谓的24个比利。这样的事情就像是小说家创作出来的,你可能很难想象,然而这却是真实事件。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丽根被警方逮捕。在审讯过程中,比利被诊断为罕见的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他因此被判无罪,该案件也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作者在书中采用倒叙的手法,将比利的故事展示给读者,让我们能够更加接近事实真相,了解比利患病的原因。事实上这本书并不是小说,而是一本记实录,在情节安排与语言辞藻上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这也更加有助于读者把注意力更好地放在故事本身上。
根据书中的描述,比利因为有多个“人格”,所以他们中间有一束聚光灯,根据现实情况的需要,有“人格”走到聚光灯下,这时这个人格就成为了比利。但在所谓的混乱时期,不同人格并不是全部善良的,有的偷取时间做坏事让比利陷入麻烦,这让比利与周围人的关系陷入困境,最后更为严重的案件产生了,比利的内心世界也终于呈现出来。
任何事情都是事出有因的,比利的人格分裂与他个人的经历分不开。比利的母亲有过三段婚姻,小时候父亲的自杀与继父的虐待,包括后来步入社会的种种经历都给他带来很大的伤害。在书的封面有这样一句话:“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在众多人格中,每个人格有不同负责的部分,有的承受伤害,有的与人交流,还有的负责保护所有人等等,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比利,但他们也构成了比利。一个人的心理能承受多大的打击,这个底线究竟在哪,这是心理医生不断研究的课题。年幼的比利从破碎的家庭中获得的不是足够的爱,而是为了“应对”做错事的批评以及过度悲伤的自己,比利的人格出现了分裂。事实上,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逃避,不成熟的比利无法承担的巨大压力,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并且非常害怕,这种事情就不可思议而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书的扉页写着这本书是献给受虐的孩子们,尤其是那些尚未被发现的受害者。就如同书中的比利,正是儿童时期的遭遇促使比利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改变。事实上类似虐待儿童、儿童保护的话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每个人都有儿童时期,而这段时期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到的教育至关重要,是影响他以后成长的关键时期。微博上引起热议的红黄蓝幼儿园以及豫章书院事件都是与虐童有关的社会热点事件,除此之外,每年也会有老师殴打孩子和父母虐待孩子的新闻出现。每当这些新闻事件出现时,孩子们无辜的面庞和伤痕累累的身体都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儿童不受伤害,法律是我们最有利的武器。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法律法规已经将此纳入刑责范围,但是对于儿童的保护还不够完善,没有建立起高压的警戒线。调查并不难,走访、调取视频、询问讯问,程序办理像流水一般,虐童案犯罪嫌疑人并不比其他罪犯难抓;法律责任也并不复杂,找到责任主体视行为、情节、结果定性定罪,之后就是刑罚。然而对比这种冰冷的司法程序,对比仅仅若干年的刑责,虐童案的背后可能是受害者一生的阴影,是很多家庭的悲痛。
事件发生过后社会陷入反思,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思考这件事件,痛定思痛,让比利的故事停留在书里,悲剧不要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