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大学子 >> 正文
    • 科大学子

“万磁今安”团队:领创精密磁性功能材料

发布日期:2025-07-09

学通社记者 刘亦鸣 宋成双

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万磁今安”团队凭借“精密磁性功能材料的领创者”项目,斩获创新挑战赛银奖。这支由张保岗担任第一指导教师、杨柳漪作为学生负责人的团队,聚焦“磁粉分散难、充磁精度低、成型加工难、国产率低”四大行业痛点,依托学校“橡胶工业黄埔”的平台优势,在材料研发、工艺突破与评价体系构建中实现技术突围,其研发的高感应强度、高精度、高稳定性特种磁性橡胶材料,为渐变磁感、自适应磁感等前沿技术提供理论支撑,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

“万磁”领航:初心如磐启征程

“从想法萌芽到国赛获奖,整整三年时间,”项目负责人杨柳漪回顾研发历程时感慨,“团队常为技术难题讨论至凌晨,但全心投入一件事的收获,让我们刻骨铭心。”

据了解,特种磁性橡胶作为磁性橡胶编码器的核心材料,堪称制动防抱死系统的“心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地铁、机器人等国家重点产业。其磁感精度与稳定性直接决定设备运行的可靠性。2021年,受疫情影响,磁性编码器进口渠道受限,而我国当时尚未完全掌握核心生产技术——这一关乎人民出行安全的关键部件,长期被日本内山、法国哈金森等外企垄断。正是这一“卡脖子”困境,让杨柳漪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决心一定要突破技术壁垒,将制造业安全与出行安全的主动权握在手中。

为实现磁性功能材料的“精密化”转型,团队建立了科学的分工体系,在高效沟通中形成攻坚合力。 研发中最棘手的难题,在于如何避免磁粉吸附金属加工设备。“废料激增、设备损耗、环境污染,这几乎是行业共性难题。”杨柳漪回忆道,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猜想、试验、推翻、重来”的循环。在张保岗老师与刘光烨教授的指导下,他们另辟蹊径,研发出磁性橡胶专用成型技术,将成型率大幅提升,同步实现清洁生产,为行业痛点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万磁”求新:精研覃思铸匠魂

“创新、突破、协调、发展”,杨柳漪用四个关键词概括团队的心路。从灵感闪现到国赛夺银,千余日夜的坚守中,精密磁性功能材料的每一次迭代,都凝结着思维与技术的双重突破。

在磁性橡胶生产中,每百克橡胶需混入八百克磁粉,磁粉与橡胶的界面接触难题亟待解决。团队从两百多种基团中反复筛选,首创钛酸酯活化剂配方,不仅增强了磁粉分散性,更实现了磁性、强度、韧性的三重提升。研发期间,他们构筑起7项发明专利的技术壁垒,通过多次结构优化、仿真分析与实物验证,最终让精密磁性橡胶材料实现完美“亮相”。“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许漫长,但突破时的成就感无可替代。”杨柳漪坦言,当钛酸酯活化剂配方首次验证成功时,团队成员在实验室相拥欢呼——那些为调试参数、分析数据熬过的深夜,都在那一刻化作科研道路上的璀璨星光。

“万磁”致远:承前启后继新篇

2905E7

谈及成长,团队成员们始终感念学院的支持与导师的帮助。“张保岗老师深耕磁性橡胶领域多年,不仅给予技术指导,更用精神鼓励让我们保持前行的勇气。”杨柳漪特别提到,学校“产学研”融合示范基地以及常大勇教授的助力,为项目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作为“橡胶工业黄埔”的学子,他们始终以发扬“橡胶品格”为己任,推动科创成果转化。

面对新一级青科大学子,杨柳漪分享道:“科研需要从身边发现问题,用专业知识大胆创新。”团队未来将继续聚焦特种磁性橡胶的磁性能优化、热稳定性提升,以及编码器磁感应强度的突破,计划通过深造平台将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万磁今安”团队将在精密磁性功能材料领域继续深耕,以青科大学子的创新担当,为中国材料科学的发展书写更多可能。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