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支教新人的心路历程
研究生支教团 公维瀚
公维瀚,我校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兵团分队成员,现服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三坪农场子女学校。
青春的选择,有千千万万,当潮流推着所有人奔向东部繁荣,你是否有勇气一路向西,逆行向山?
3500公里,从“山海琴岛”到“大漠孤烟”
临近毕业,又一次站在人生的路口上,我做了一个特殊的决定——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基层服务,投身教育扶贫,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七月流火,我和同伴一行踏上西征之旅,从“山海琴岛”到“大漠孤烟”,从祖国的最东边到最西边,横跨3500公里,来到天山脚下。早在此前,尽管已做好十足的岗前培训和诸多准备,内心依旧充满踌躇与忐忑,直到双脚踏在乌鲁木齐的土地上,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一段崭新又独特的人生经历即将开始……
身份转换,从“法科学生”到“支教老师”
值得吗?朋友和家人曾这样问我。实际上选择支教就是选择了与其他人不同的道路,我无法从功利的角度衡量这一年带给我的价值与利益,因为它着实为我这一生增添了珍贵又独特的色彩。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这便是我的选择。
我教授的是六、七、八年级的综合实践课程与三年级的书法兴趣课,同时兼顾教务处的日常工作。初来乍到,需要摸索着去寻找教学和工作的平衡,以便适应身份的转换。作为一名“大海那边来的”支教老师,我清楚地知道一年时间教不了太多书本知识,在综合课堂上描绘课堂外的世界,比如在MUN(模拟联合国)课堂上,带领他们变身国家外交官,用新奇的角度和视野看待更广阔的世界,开拓其视野,增长其见识,对他们的未来乃至一生都有更大的帮助。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支教老师,用自己的专业在学生心中播下法治的种子。在综合实践的课堂上为学生讲宪法,带领《民法典》走进校园,讲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们树立法治意识。看着他们严肃又认真的表情,我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
“老师,我以后也想学法律!”让学生了解法律、遵守法律、乃至崇尚法律,并以此树立人生目标,这种普法意义很深远。我也逐渐适应了从“法科学生”到“支教老师”的转变。
做个善良的法律人,真的很“酷”。
双向给予,似繁星闪烁,爱意不止
我的家乡位于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城,这里素有礼仪之邦、国泰民安的说法,自小便受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文化浸润。
来到兵团,第一件事便是接受项目办对全体志愿者的岗前培训。从饮食民俗文化到兵团精神,我亦深深地被屯垦戍边铸忠诚的兵团文化深深打动。在参观共青团农场红色记忆博物馆时,墙上“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八个大字吸引了我的注意,眼前这尊高大的雕塑便是一位怀抱书本、眼神坚定的女教师,我们对视着,一人一雕像,灵魂仿佛在这一瞬间重合。
三坪农场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这里的老师热情严谨,学生开朗勤学。我常常伴随夕阳走在下班的林荫路上,同孩子们一起放学。时间久了,便不时会有学生小心翼翼地跟在我身后,我快她快,我慢她也慢,我拐弯她也拐弯。
“你有事吗?”我终于忍不住回头问道。
“老师,我想牵一下你的手,可以吗?”
我低头看着她,有一些不适应地伸出了手。新疆的冬天很冷,她的手很小却热得像个暖手宝。
“你怎么自己一个人回家?”
“爸爸妈妈不在家,爷爷没来接我。”
她站在路口跟我挥手告别,“老师,明天我还能碰见你吗?”
“可以,你回家注意安全哦。”
新疆的傍晚很美,硕大金红的火球半挂在斜后方,影子被拉的很长很长,照在身上,我们的脸变成了金黄色,手也变成了金黄色,暖意在心头。
亦师亦友,课上是老师,课下是姐姐
支教上半年学校采取“线上教学”模式,通过网络与学生们取得联系,这同我想象中的支教生活稍有不同。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适应了“云端课堂”的教学方式,开启与学生斗智斗勇的支教生活。“艾克达同学,开一下摄像头啊!”“同学们,把自己的麦克风关掉,听老师讲……”“老师,我没信号啦。”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接踵而至。一个学期很快过去了,遗憾的是一些自始至终没开过摄像头的学生我到现在也没记全,好希望他们可以懂得“网络一线牵,珍惜这段缘”的道理。
在课堂上,学生们都叫我老师,下课后,他们喊我姐姐。亦师亦友,便是我和中学部学生的相处状态。初中这段时间正是懵懂叛逆的青春期阶段,与带有新鲜血液的年轻教师往往有更多共同话语。
我时常拿着相机走在校园里,记录着有趣的事情。最开始,学生面对我的镜头还略显羞涩,看到镜头对准便会害羞一笑或者捂脸跑开。时间一长,这群大孩子便撒开了欢。“老师,你今天怎么没带相机呢?”“老师,拍我拍我……”附带扮个鬼脸。
八年级四班的阿迪拉·吐尔洪江是我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学生,她会把自己的烦恼和喜好分享给我,也会说一些小秘密给我听,我也会跟她分享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成长过程中的小经验。“老师,我能偷偷跟你说个事吗?”“你说呗!”“我觉得你很可爱呢!”“咳咳,那我以后可要再严肃点了”。
公老师好!书法老师好!
在学校的日子总是快乐且充实的,尤其是有书法社团课的周二和周四,给三年级学生上完书法课总感觉自身修为折损一大半,原来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份轻松的事业,比如腰疼。
同学们很喜欢看我在黑板上写大字,下课时会听到值日学生在喊:“老师你写的字跟打印的一样,我都不忍心擦了,能不能一直留在黑板上呀!”
“好好跟着老师练字,你会比老师写得还好!”
亚思曼是书法社团的一名学生,练起字来认真又踏实。维吾尔族的孩子眼睛大大的睫毛长长的,站在黑板前讲解偏旁结构时,总会看到她透黑明亮的眼睛跟随着粉笔的动作移动视线。
一次放学后,走在路上,远远看着亚思曼张开双手向我跑来,还没等反应过来就已经抱住我了,拉着我的手走向学生家长的方向,边走边喊,“爸爸!爸爸!这是我的书法老师!写字可好看了!”声音响亮,自豪又骄傲。
周围家长闻声,视线纷纷集中到我们身上,仿佛要看看这个孩子口中的书法老师长什么样子。有一些小尴尬却让我的心头暖暖的。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这便是选择支教的意义,也是为了这一声——“老师好!”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段豪情万丈的口号曾让我几度流泪。张桂梅校长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点燃自己,照亮他人。我不求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够尽我所能,无怨无悔,用自己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的青春,能有这样一部分人能够因为我的存在而发生改变。
时间不停歇,西部生活已过去大半年,跨越千里我与三坪农场学校的一切相遇,我们在彼此的世界里留下印记,多年以后回忆青春年少时,还记得曾经有一段时光,我们温暖彼此,紧紧相依。
24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在西部广袤大地追求理想、无私奉献、历练成长;10年间,青岛科技大学研支团在支教扶贫、协力振兴、实践育人上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十年弦歌不辍,支教薪火相传,我走过的每一条路都保留着师兄师姐过去的痕迹,我所迈出的每一步也将留下崭新的印记。作为第一批“00后”研支团志愿者,我们是扎根向下踏平坎坷的一代,是拓新进取勇于担当的一代,也是敢于冲在最前面的一代。
公维瀚与社区孩子们绘制的DIY帆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