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特稿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大家谈】孙倩倩: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效果

发布日期:2021-11-11

革命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凝聚形成的资源形态,我国这一特有的精神文化产物是党的百年历史的重要见证,是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国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是承载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革命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增强青年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凝聚民族精神、坚定“四个自信”的需要,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

首先,增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的自觉和自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革命文化资源承载着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学习研究历史的自觉和自信是运用好革命文化资源的基石。历史自觉和自信的关键是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群众史观来客观地理解和展示历史。革命文化资源再认识、再挖掘有利于更加具象地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对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成就进行积极正面的总结和实事求是的传播,拓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厚度。有利于让大学生认知革命历史并瞻望未来,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养成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其次,契合新时代革命精神传承和发展的需要。革命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方式。弘扬好中国革命文化资源,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弘扬革命传统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品格。建党时期的“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以及为新中国奠基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中国革命文化资源的典范。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彰显的精神风貌、政治品格和文化符码。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由中国革命斗争而生,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丰富的精神谱系。可见,革命文化资源是党的百年精神谱系的重要见证。革命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有利于正视中华文化的价值及生命力,摆脱文化骄虚、文化自卑等困境,抵抗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蚀。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利用好印刻着红色记忆的革命文化资源,有利于让大学生成为革命文化资源的自觉保护者、传承者,使革命文化资源广泛持久地扎根于青年大学生这片沃土。

再次,挖掘革命文化资源的德育意涵和时代价值。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内含着革命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载体和优质资源这一重要命题。作为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改变社会生活的内容与结构,及改造社会实践主体的双重功能。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教育是革命文化资源孕育形成的“催化剂”;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又致力于使革命文化资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精神力量。革命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增益的关系,不仅应注重利用革命文化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同时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方式来创新和发展革命文化资源,“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应基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关注学生当下的思想动态和价值选择,挖掘革命文化在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现实问题中的独特价值。有利于让学生真正对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文化等产生认同,同时培养其“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所必需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等,彰显革命文化资源的德育意涵和时代价值。

最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法。具有深厚底蕴的革命文化资源转化成教育资源,并能被新时代具有新特点的大学生接受,至少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如何将涵养历史意蕴的革命文化资源转化成现实的教育资源;第二,如何将革命文化资源与当前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环节相结合,进而有效开展革命文化教育。针对这两大问题,革命文化资源本身具有的非完全知识传递性等特征和器物类、制度类、精神类等多类型呈现样态,可以通过观摩式、体验式、沉浸式、场景再现、群体感化等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模式,丰富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方法,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视听习惯和接受知识的规律。

总之,大学生革命文化素养的形成是革命文化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习党史来说,挖掘我国革命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使其在高校革命文化教育理论和实践应用中得到发展,有利于建构大学生的集体记忆,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的尊重和反思;对学生本身来说,培育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力,将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的合理性、正当性稳定架构于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实现情感激发到自觉践行的根本性转化;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来说,通过丰富并优化革命文化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教育资源,形成具备革命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革命文化教育评估体系等,共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将党史学习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中。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 电话:8895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