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5年9月9日 >> 第二版 >> 正文

师 恩

发布日期:2025-09-15

传媒学院 李成祺

又是一年秋季,阳台上的盆栽淡了几分绿色,空气中的燥热也逐渐消散,当秋风逐渐席卷校园的每个角落,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也快要到了。

人们总说师恩似春雨,沾衣不湿,润物无声,或是似春风,吹面不寒,深藏功与名。但我却认为,师恩是轰轰烈烈的,所以我总是以秋天的意象来比喻师恩,称它为轰鸣的秋雷,震动乾坤。我想,秋季与收获是高度绑定的,师恩于学生而言亦是如此——人生来便是一块璞玉,师恩则如同匠人之手,尽可能地还原每块玉的最美姿态。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尚书》中有“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之句。古时人们亦常有“生我者父母也,成我者师也”之说,把“师”与“天”“地”“君”“亲”并列。为什么“教师”从古至今都受人敬仰?究其原因,无外乎是中国儒学文化中独有的政教相通理念,使得“师”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尤为重要的地位,这种思想一直被传承至今。《周礼》有注:“师者也,教人以道者之称也。”韩愈于《师说》中亦有所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既是在解释“师”的职能,亦是在展示“师”存在的意义。于此之中,得以窥见从师求学在人生中的重要价值——人生来所知有限,是老师为我们拨开前路的阴霾,“古之学者必有师”的情谊早就成为每个人的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们的历史与文化也以师生关系为纽带得以相传,让中华文明传承有序、薪火不息。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我们的生活环境每天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是教师这一职业的高尚与伟大。他们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耕耘于三尺讲台,传道受业解惑,种下美好和希望。如同身为80后的张玉滚一样,回到家乡,靠一根扁担,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大山,也把一个个孩子送出大山,用肩膀担起乡村教育的重担。他们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扎根贫困地区,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托举起当地群众的信心和希望。

师恩浩荡,难以用只言片语概过,教师节即至,衷心祝愿各位老师桃李满天下!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