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5年4月29日 >> 第四版 >> 正文

再读《乡土中国》

发布日期:2025-04-30

传媒学院 郑强

一个树影斑驳的午后,我望向书桌上杂乱堆叠的书本,顿时心烦意乱,想要收拾齐整,却发现其中藏匿着一本封皮已泛黄且略有褶皱的书——是已买了四年之久的《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原是高中时期的必读书目,当时只觉得晦涩难懂,读起来毫无趣味,但为了准备考试,还是通宵达旦地读完了。如今重读,那些曾让我昏昏欲睡的文字,如同一个个跳动的乐符,跃然于纸上。很难想象,一位不到三十岁的青年人,在一穷二白的时期写下了未来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典范著作。

如今,乡土或许离我们太遥远了,当吃穿住行这些问题都已得到解决,还有必要解读隐藏在乡土中的社会结构吗?有,且十分必要。因为只有贴近乡土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不断生根、发芽。在乡土社会中生存、长大的人,大都离不开泥土,因为种地是最普遍的谋生方式,从土里长出累累果实,也从土里长出光辉历史。

费孝通先生概括的差序格局,也并非单纯指向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农村,而是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内在的关系格局。它是一块投进水里的石子所推出的圈圈涟漪,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用“亲疏远近”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其实,现实生活中也能找到这种差序格局,“远亲不如近邻”就是它的生动印证——如有需要帮忙的地方,首先想到的便是邻居。这就像是乡土社会跨越时间和空间留下的精神财产,乡土或许从未远去,而是融进了中国人的骨血里,历久弥新。

合上书页,思绪游荡,我不由得更加敬佩费孝通先生,佩服他执着、大胆的探索精神。在生存都成问题的年代,他躬身于中国乡村数年,只为研究乡土社会的内在格局,着实令人心生敬意。

从前我并不是一个十分喜爱读书的人,甚至有些反感文字,每次阅读都觉得头昏脑胀,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但这本书给予了我一个全新的阅读视角,书中那一个个富含哲理又深邃的思想,让我对书籍的态度从“漠然”一跃转为了“爱不释手”。每本书都是有灵魂的,就像《乡土中国》连接起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血脉中的乡土气息。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应保留这样一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泥土味”,只有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脚下的土地……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