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4年5月9日 >> 第四版 >> 正文

人民是靠山

发布日期:2024-05-13

图书馆 赵晓芳

荐语:《靠山》最显著的特点是全景式地呈现了革命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踊跃支援前线的动人场面,揭示了中国革命胜利之根本——“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是靠山。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将广大的支前民众作为主体进行了真实地有血有肉地刻画,使得读者能切身感受那艰辛、豪迈、军民血浓于水的情感,感人至深。

正如作者铁流在《靠山》扉页所题:“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历史的长卷中,有无数的画面都值得今天乃至明天的人民去不断追忆和怀念。”本书展示了自建党到淮海战役胜利,这几十年间中国大地上民众支援前线的全面图谱。除此之外,书中还潜藏着另一条线,便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广大民众的福祉而矢志不渝、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本书无疑在追寻红色记忆和传承红色精神方面起到了涤荡广大读者心灵的作用,是一部弥足珍贵的文学作品。

阅读完整本书,笔者眼前涌现出的是那热烈的民众支前画面:或者推着满载粮食的小车,或者抬着身负重伤的战士,或者冒着生命危险给藏在山洞里的受伤军人送饭,或者一口一口地将好吃的喂给红军的后代,自己的孩子却嗷嗷待哺……无数的场面,被鲜活地呈现在眼前,那热切、真挚、坚毅或者悲壮的眼神迭加着、浮动着……

人民是靠山,人民群众是我军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靠山》的珍贵之处就在于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战争年代,广大普通民众不计个人生死、全力支援前线的群众形象。他们是真实地生活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朴素、鲜活的普通百姓,因其真实,才会有千姿百态的性格,才会有爱红军、爱中国共产党、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的共同思想。“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穷人一片心。亲人穿起翻山岭,齐心协力打敌人。”这首民谣唱出了当时人民和红军一条心、人民全力支持红军打敌人的思想。撷取作品中的一个故事分享给大家,当然,它们仅是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军民同心的一个缩影:1934年秋,仅有43户人家的华屋村,就有17位壮士成了红军,他们临出发前,栽下了17棵松树,每棵树代表一个人,并约定全国解放了回来再在树下相见,他们中最小的才15岁。后来全国解放了,松树长到了碗口粗,17位战士却没有回来,17棵苍松成了烈士的化身。

《靠山》呈现出女性群体在支援前线中的坚韧不屈形象。在笔者看来,这是这部作品呈现方式的一个出众之处。作者用饱含温情的笔触,对多位支援前线的女性进行了细致、生动地刻画,她们是那么可爱、那么热忱。在战争中,女性不止有温婉、贤淑的一面,更有凛然不屈的一面。且让我们来看一下“队伍从她们肩上穿过”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47年,艾山区妇救会会长李桂芳,突然接到上级指示:晚上有队伍从汶河上过,需要妇女们(成年男性都参军了)在河上搭一座桥。她很快和大伙想到了用门板搭桥的办法,妇女们站在水里当桥墩,用身体架起一座“人桥”。尖刀连连长很不忍心,下命令“这是妇女同志们用肩膀给我们搭的桥,大家脚步要放轻”。她们站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冻得浑身发颤,很多人落下了一生的病症。这就是最可敬的女性,她们平素柔弱,在解放军需要的时候,却异常坚毅、刚强。

《靠山》在艺术价值方面呈现出特定年代丰富的民俗宝藏特色。民俗富含文化内核,是珍贵的中华瑰宝,包含了诸如方言、歌谣、传说、生活习俗等方面内容。先从方言这个角度说起,文学作品有了方言因素,会增加看点和趣味性,如古典小说《红楼梦》、现代小说《边城》,方言俚语在这些作品里随处可见,既让读者产生探索文字的欲望,且凸显了现实性和生命力。阅读《靠山》,笔者一开始就发现语言新鲜,很有地方特色,当读到“下地干营生”这句话,“营生”一词让我眼前一亮,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说的话,“干营生”就是“干活”的意思,也可以再加以拓展,这个看似普通的词语承载着我们过去生活的一些记忆,但现在已经很少听到了。这个词就是典型的“方言”,当触摸到这个词时都觉得作品要活泼泼地飞起来了,这即是方言的魅力。作品里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诸如“曲里拐弯”“受磕打”“就是属驴的,牵着不走打着倒退”,不胜枚举。再比如地方风俗,小六子(王换于)结婚时:“红红的盖头,红红的袄,红红的鞋子,红红的扎裤脚带子,被搀着走了几步,又踩着小板凳,上了杌子……”活灵活现地把人物形象展现了出来,读起来富有趣味。

作者铁流从2007年开始搜集资料,历经14年,足迹遍及7个省,积累采访笔记达上千万字,当我知道作者投入这么久的时间,付出这么多的汗水,且在一个个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如此深的思想和感情的时候,便晓得《靠山》何以成为弘扬红色精神、润泽心灵的精品之作了。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