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寒冷的冬天总会过去,再迟到的春天终将到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生动展现了什么叫做“负重前行”,什么是“生命至上”。医务人员把白衣当战袍,“逆行”出征;党员干部没日没夜值守在各“卡点”;科研工作者马不停蹄、攻坚克难……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市场、学校复工复市复课,人们将不可避免地集中在某个公共空间内,“一米线”的距离,我们岂能小觑,尤其现在受国际疫情影响,存在境外输入病例,虽进行了核酸检测,仍有一些“无症状感染者”。因此,无论是商场、还是办事大厅、还是在我们的校园里,不能让“一米线”距离成为“摆设”,我们人人都要遵守,真正让“一米线”意识成为一种习惯。
“因为我爱你,离你要一米。”世卫组织专家多次强调,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这种病毒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传染性极强,更在于隐藏性极深。画定“一米线”,让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米的安全距离,不仅是实施常态化精准防控的一个缩影,更有利于避免病毒通过飞沫等介质进行短距离传播。眼下,随着学校的全面复学,校园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聚集的风险也在升高。因此,在公共场所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其他师生的负责。
“有序来排队,间隔需一米。”其实“一米线”的设置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银行、车站、政务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往往都会在办事窗口和排队人群之间设置“一米线”提示。然而在现实中,有的人明明看见“一米线”的标识,却置若罔闻。就算工作人员多次提醒,也总是听而不闻、我行我素。归根到底,这都是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文明行为的养成体现在点滴小事中,也体现在对规则的遵守上。无论是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还是在公共交通上设立的老弱病残孕专座,种种规则的制定,都体现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距离产生美,一米不为过。”前不久,《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获得通过,公共场所“设置‘一米线’等文明引导标识”被纳入条例。如此,就会进一步增强人们对一米线的敬畏意识,从而更能遵守一米线。近日学校也发出了疫情常态化下的种种规定,其中“一米线”的意识多次被提到:文明用餐的一米距离,一人一桌、同向就坐;文明排队的一米距离,守秩序不争抢;文明办公的一米距离,少开会不聚集。这次疫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很多无法避免,但也应该留下一些积极的东西,比如“一米线”意识,就需要我们自觉地遵守,积极地践行。
“一米线”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人们的规则意识;“一米线”也是一把尺子,丈量着人们的文明水平。期待我们每个人都能牢记规则、遵守秩序,让“一米线”意识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