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大学子 >> 正文
    • 科大学子

邱凌希:融文汇理书佳绩 笃行致远勇攀峰

发布日期:2025-11-26

邱凌希,中共预备党员,传媒学院编辑出版学221班,现任青岛科技大学融媒体中心副主任,传媒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朋辈导师,兖州区大学生联合会会长,多次荣获校级一等奖学金,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曾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银奖等多项竞赛奖项,现已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大学。

初心如磐 奋楫争先

自大一入学,邱凌希持续保持着规律的学习节奏。每天坚持去图书馆学习,坚持日日复盘。邱凌希认为:“对于繁杂的专业课程,需要有恒心才能学好学扎实。”在期末考试前,她会将所有知识点在一页页A4纸上默写下来,给每一门课程搭建一个整体的框架,从而让零散的知识变得有逻辑,更加方便记忆。高效的学习方法让邱凌希的学习事半功倍,成绩名列前茅。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二的她逐渐意识到,无论什么专业“学点数据分析是有必要的”。于是,她开始自学C语言,以及SPSS等数据分析工具,在市场调研分析、TRIZ杯、创客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考取了计算机视觉架构师(人工智能领域)、调研分析等能力证书,为后来跨专业申请研究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学习跨学科的内容是充满挑战的,但又是有趣的,”邱凌希说,“很多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反复地琢磨,没有尝试就放弃永远不可能成功。”正是这样“文理融合”的跨学科经历,让邱凌希的视野更加开阔,对未来的目标更加明确。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邱凌希始终践行的信念。作为老师们公认的“六边形战士”,她的日程表永远被高效填满,从竞赛科研到专业实践,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在邱凌希看来,比赛是检验学习成果的“练功炉”。自大二接触竞赛起,她便以一腔热血一头扎进备战当中。为打磨项目文书,一场头脑风暴就能让她沉心伏案10余小时,这份专注与坚持最终换来了众多竞赛佳绩。“比赛的过程比结果更珍贵,”她常说。在备赛路上,她不仅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更掌握了系统分析、高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题组里,导师和师哥师姐的指导也成了她科研启蒙的非常重要一环。“每一份成功必然要肯付出时间”,带着这份认知,她在科研领域继续广泛探索,成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发表了相关论文专利,带领学院A类赛事取得突破。出于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她利用课余时间往返多地拜访非遗传承人,采集一手资料,协助申请非遗项目,让学术成果落地到实践中。

作为编辑出版专业学子,她深知磨炼专业技能是大学的“必修课”。在担任青岛科技大学大学生通讯社负责人期间,她认真校对采编、统筹稿件,曾斩获山东省高校校报优秀新闻作品奖一等奖;作为学生记者赴无锡苏南校友会采访时,她用扎实的文字功底交出了专业答卷。不止于校园,她还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舞台。在中国网、半岛都市报等单位实习时,她曾参与西太平洋海军论坛等重要活动的报道工作,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探索中,进一步提升了专业素养。每一份成果的背后,都是她以时间为笔、以实践为墨的深耕,也让“奋斗的青春最闪亮”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挺膺担当 心系家乡

邱凌希心系家乡发展,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作为区大学生联合会会长,三年间,她带领返乡大学生,走进基层,深入乡村。在寒暑假期间,策划大学生课外实践与社会调研活动,带队组织特殊儿童以及留守儿童关爱陪伴活动;将研究成果带到村庄,前往乡村小学进行支教,只为实现“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的承诺。在校期间,她也主动投入学校学生工作,积极参加亚洲文化遗产论坛等志愿服务工作,让奉献成为青春底色。

作为一名青科学子,邱凌希说,选择中国科学院,也就选择了中国科研事业,也就选择了“甘当人梯”。人生如同登山,山顶的壮阔令人心驰神往,沿途的风光亦藏着别样韵味。愿学弟学妹们既能怀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勇攀高峰,也能慢下来品味每一步的成长,最终奔赴属于自己的精彩。(本报通讯员)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