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大学子 >> 正文
    • 科大学子

吴嘉怡:步履不停 终抵繁星

发布日期:2025-11-12

学通社记者 李成祺 张嘉翔

吴嘉怡,中共党员,曾任校学生会实践部部长、工商管理221班班长,经管学院辩论队领队。曾获山东省政府奖学金、校级一等综合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科技创新奖学金等;获2025高等院校项目管理大赛(本科生)团队国家级特等奖、2025高等院校项目管理大赛(本科生)国家级个人一等奖、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铜奖(A类)、2024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铜奖(A类)等。现已推免至南京师范大学。

“初来大学,我十分迷茫,并没有清晰具体的目标,但我早早便定下了考研的打算。” 吴嘉怡在采访中说道。大一时,她和大多数新生一样,怀揣着迷茫踏入青科校园,却很快明确了发展方向 —— 读研。“刚进入大学,我就做好了读研并争取推免深造的规划,所以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吴嘉怡深知成绩的重要性,她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优先抓好学业成绩与综测表现。同时为丰富简历,她在学科竞赛、四六级考试、学生工作、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力。她深谙 “慎独” 之道,凭借高度自律逐一实现各项小目标,最终成功斩获本校保研名额。

以砥为砺 破困成长

大学生活中,吴嘉怡也遭遇过不少困难与挫折。“大二初因为忙于学生工作,我敷衍完成了一篇专业课课程报告,结果只拿到了‘及格’成绩。”她回忆道。但她并未气馁,随即果断舍弃部分学生工作,重新平衡学业与课外活动,让学习生活重回正轨。还有一次,因竞赛答辩未达到预期成绩,她情绪十分低落,在办公室整理材料时忍不住叹气。一旁帮忙的学妹看在眼里,安慰道:“学姐,我觉得咱们准备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之前你教我们怎么写材料、怎么控场,现在我都能用到社团工作里了。” 学妹的话让她深受启发:不能只纠结 “结果好不好”,却忽略了 “过程中是否创造了价值”。

“这些‘坎’看似是麻烦,实则是成长的‘催化剂’。” 吴嘉怡分享经验时说,“我始终牢记‘学生’的首要身份,把更多精力投入学业,确保专业课成绩稳定。”

以远为途 深耕不辍

“保研结束后的空闲时间,对我而言是‘重新蓄力’的缓冲期。” 成功保研后,吴嘉怡并未停下脚步,而是整装再出发。被问及后续计划时,她说要将 “冲刺” 模式切换为 “深耕” 模式:阅读之前没时间研读的专业书籍,主动联系心仪导师,提前了解研究方向并研读相关文献。同时,她也打算留些时间回归生活,补补觉、和朋友相聚,让紧绷已久的神经慢慢放松。“未来的路还很长,保研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她始终坚信,唯有一步一个脚印规划未来,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以暖为炬 向阳而行

除了专注自身学习,吴嘉怡还积极投身各类学生工作:参与团课学习、团费收缴、团员推优、组织生活会等基础工作,完成班级 26 名团员的信息更新与归档,助力 14 名优秀团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所在支部也成功获评校级“五星红旗团支部”。

在校学生会实践部任职期间,吴嘉怡始终牢记 “全心全意服务同学” 的宗旨。她曾为青岛马拉松、“一带一路” 能源部长会议等大型志愿活动提供招募与培训的辅助工作,还全程参与了毕业典礼、十大歌手等活动的志愿服务,同时兼顾相关新闻稿的撰写工作,处处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当被问及想对学弟学妹说些什么时,吴嘉怡真诚分享:“别怕迷茫,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没人一开始就‘胸有成竹’,大家都曾在‘要不要准备’‘能不能考上’的纠结中打转,关键是要勇敢去做。尽早确定方向,但别被‘方向’束缚。要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及时总结反思经验以提高效率。还要学会划分事务优先级,做到有所侧重。‘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敢于实践、勇于尝试,也要接受不完美的结果。请相信,准备的过程远比结果更有价值,别因过分执着于‘结果好坏’,而让过程失去原本的意义。”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