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大学子 >> 正文
    • 科大学子

李正:初心如磐 奋楫笃行

发布日期:2024-12-12

学通社记者 宋成双 金晨曦 侯新旺

李正,中共党员,环境工程214班班长。获得第八届“青科好班长”荣誉称号。曾获2024年青岛银行奖学金,获“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立项两次,获2024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国家二等奖、省级一等奖,2024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探究类省级二等奖,2024年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省级三等奖,第十二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拥有新型发明专利4项,现已推免至华东理工大学。

1A745D

专注学习 砥志研思

“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是我们的天职。”李正在采访中多次强调。自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他就为自己制定了明确的规划。他深知,学习是科研与实践的基石,只有扎实的学习基础,才能为未来的科研之路铺平道路。大一时,面对“宿舍4/5的挂科率”,他深感责任重大,不仅自己努力学习,还积极带动整个宿舍和班级共同进步。他认真听好每一堂课,记好每一次笔记,解决好每一个问题,为班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他的带领下,大二大三时,宿舍实现了零挂科率,班级挂科率也降至专业最低。

成绩优异的李正深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从大一就进入老师的科研小组,积极学习,遇到难题从不放弃,“有时候,一个难题思考两三天,解决不了再寻求老师的帮助。这种方法虽然看起来花费的时间更长,但当难题解决的那一刻,那种成就感无法替代,也让知识真真实实地刻在了我的脑子里,做到真正理解,真正解决。”李正分享道。

严于律己 真抓实干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作为班长,李正在提升自己的同时,还要承担起整个班级的责任,关心同学的家庭状况和身心健康,小到同学的日常需求,大到班集体的各级荣誉称号,他都真抓实干、细心观察、积极争取。李正观察到有些贫困同学因怕丢面子不愿申请助学金,为了使真正贫困的同学领到助学金,他悉心劝导,运用各种办法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为这些同学谋得了应有的福利。

“我们班很团结,大家都很配合班级工作,有时候也会一起聚餐,同学关系都很和谐。”在提起环境工程214班这个大家庭时,李正脸上是满满的自豪。班里的同学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却始终团结一心,能够形成这样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长的李正功不可没。在他的带领下,环境工程214班每个人都越来越优秀,获评各类竞赛奖项、奖学金及荣誉称号,班级获2022年度“五四红旗团支部”“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

笔绘科研 实践长行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科研领域,李正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大一下学期,他就踏上了科研之路。兼顾繁忙的学业和班级事务,他从未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他总是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在实验室里忙碌,直到凌晨两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宿舍。面对科研的失败和挫折,他从未气馁,而是坚信“科研总是要有人试错,我的失败不是没有意义的”。正是这份坚持,让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被问到“科研是一个人的大道还是一群人的坦途”时,李正毫不犹豫地回答:“科研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是整个世界的。”三年内,他不断奉行着自己的信仰。

除了科研和学习,李正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他参与创建了四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连续三年带队参加“三下乡”活动。他深知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用实际行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正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书写了一段段精彩的青春篇章;他用自己的坚持和毅力成为同学们心中的榜样;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优秀和卓越。最后,他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一定要明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要能吃苦,一步一个脚印,重在积累。”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脚踏实地,前行便是最好的答案。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