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吕艳萍
段顺,我校2006届制药工程、英语专业毕业生。现为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生命健康材料教师团队”联系人。主要从事组织工程材料、抗菌/抗污/促组织修复表面功能化、自适应抗菌材料等研究。
科研之路:从学生到导师的蜕变

2006年,段顺毕业于我校制药工程、英语专业,获工学、文学双学士学位。后跨专业考到北京化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4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从制药工程专业跨考到材料专业,跨度之大曾一度让他心中忐忑。入学后,段顺几乎每天待在图书馆和实验室,恶补材料领域的知识,不知道的就主动去学、去问,不会的就不断练习。在导师的耐心点拨与针对性指导下,段老师咬牙啃下基础知识点,熬夜梳理框架、反复琢磨难点,终于把落下的基础课程一一补齐,专业课也从最初的跟不上节奏,到后来能跟上老师思路、主动思考,科研之路随之慢慢拨开迷雾,步入正轨。“虽然是跨专业考研,基础差一些,但在青科大养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底气。”回忆起那段时光,段顺老师表示:“本科期间,董鹤年老师的高数课使用的是自编教材,讲课生动有趣,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科学思维能力;张永勤老师的专业英语课不仅仅是讲授英语单词,更主要的是学习单词背后的意义和英语文献的阅读,这些方法都助我更快地适应了研究生的科研节奏。”
如今,每当课题组迎来跨专业的研究生,段顺老师都会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用最真诚的话语为大家卸下顾虑。“如果你觉得自己基础不好,因为跨专业而感到不安,请不要过分担心,只要肯努力、主动学习,同样可以取得长足进步。我当年能做到的,你们也一定行!”不仅如此,他还常常在开组会或私下交流时鼓励同学们:“不同的学科背景从来不是科研路上的‘绊脚石’,而是培养跨学科思维的‘垫脚石’。”在他看来,这种经历能让人跳出单一领域的框架,更容易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对科研创新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014年博士毕业后,段顺进入博士后阶段,2017年出站并留校任教,完成从学子到教师的蜕变。
段老师的研究融合了生物医用材料、可控聚合方法与天然高分子材料,致力于实现材料表面的精准功能化,在新型抗菌材料、医用材料表面改性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近年来,段老师在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Chemical Societ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其他项目20余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一等奖等奖励。担任Science China Materials、BMEMat、ACSInfectious Diseases、《应用化学》《表面技术》等期刊青年编委,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医用高分子分会秘书、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医疗行业分会呼吸与危重症学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企业技术顾问等社会工作。
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考研已经成为众多学子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本科生仍站在考研与就业的十字路口,在理想与现实间倍感迷茫。对此,段顺老师指出,破局的关键在于以兴趣为导向,找到真正热爱的发展方向,这是避免盲目跟风、做出明智抉择的良方。
对于母校的学弟学妹,段老师鼓励大家一定要尽早明确职业目标,根据职业目标来制定读研期间的规划。有的同学可能想读博深造,有的同学打算毕业后直接就业,还有的同学准备考公务员或者走其他道路。每条路都可以走得精彩,但路不同,需要侧重的方向也有所区别。比如,将来想读博的同学,可能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积累和学术能力的培养;打算就业的同学,则既要抓科研又要多关注行业动向、培养实践技能。
段老师特别强调,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的一个关键变化在于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他解释道:“本科阶段,我们习惯了老师划重点、考试定范围;而到了研究生阶段,没有人再为你勾勒出明确边界。科研的复杂性要求你必须自主判断哪些知识更为关键,哪些可以暂缓。比如,当实验结果反复异常时,你需要主动反思:是实验设计存在缺陷,还是文献中提到的某个变量未能有效控制?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
段老师在组会上常说一句话:“我永远都愿意帮你们,但我更欣赏主动思考、带着问题来的学生。”遇到问题时,他鼓励学生先自主查阅文献、尽力思考,“自己先掉进坑里爬一遍,我再拉你出来——那样的成长才最扎实。”
除了学业与科研,段老师也非常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生活状态。他提醒学生,研究生阶段可能会伴随较大压力,因此,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务必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心态阳光,科研才有激情,生活才有品质。”
从青科大的双专业学子,到北京化工大学的博导、教授,国家优青获得者,段顺老师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步履不停,终至远方”。他不仅在材料科学领域踏实深耕,更以一颗真诚的育人之心,引导着一批批青年学子走出迷茫、勇敢探索。他的故事,不只是一段跨专业逆袭的佳话,更是一份温暖的提醒:无论起点如何、无论路途多远,只要保持主动、坚持所爱,每个人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发光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