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5年10月14日 >> 第一版 >> 正文

聚力发展 乘势而上

发布日期:2025-10-16

清音

特色发展和聚力发展是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突破的两大核心引擎。特色是立校之本,聚力是兴校之路。当前,我们应当如何聚力发展,乘势而上?需要整合资源实现跨越式突破,抓住机遇服务国家战略,走好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聚力发展,整合资源实现跨越式突破。聚力发展,是内在的根基与整合,是向内求索的过程,强调积累能量、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形成应对挑战或实现目标的合力。对于学校而言,实现聚力发展不是口号,而是现实需要和战略选择。

思想再凝聚。“上下同欲者胜”,任何组织或个体需先明确核心目标与价值观,形成精神内核、保持目标一致,才能避免力量分散。 “十五五”时期是学校锚定“两服务一引领”发展战略、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全校上下,只有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加快落实,才能切实把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发展上来。

力量再整合。“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聚力发展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将分散的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系统优化,才能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实现“1+1>2”的聚合效应。聚学科之力,以全校之力推进“811”项目建设这一头号工程。聚人才之力,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聚创新之力,以完善人才评价、资源配置、经费分配、团队支持等改革激发科技创新能力。聚治理之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

厚积而薄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聚力需要耐性与沉淀,要在沉默中积累势能,等待爆发时机。从“不找校长找市场”到“青科大模式”,再到国家自然基金获批数不断攀升、在Nature发表高水平论文,本身就是“厚积薄发”的产物。当前,国家面临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许多都集中在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这正是青科大的优势所在。解决国家级难题,需要的是真正的硬核科技和深厚的理论基础,绝非短期项目所能攻克,必须依靠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数据积累。特别是从被动服务产业到主动引领产业升级,甚至创造新产业,更需要原创性的、从“0到1”的突破。这无疑是最高层次的“薄发”,必然要求最深层次的“厚积”。

乘势而上,抓住机遇服务国家战略。乘势而上,是对趋势的洞察与借力,是向外拓展的智慧,要求敏锐识别时代潮流、环境变化与机遇窗口,顺势而为、事半功倍。乘势而上,重在“乘”。锚定“两服务一引领”战略,当前应乘什么势?如何乘势?这是青科大人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乘国家发展之大势。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学校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天然橡胶是国家战略物资”的重要指示要求,在云南成立天然橡胶研究院;在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指导下,在山东省工信厅化专办和山东省橡胶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校内外力量联合成立橡胶行业创新研发技术中心,切实解决行业痛点和“卡脖子”问题,助力我国橡胶强国建设,成为学校乘势发展的重要新举措。

乘山东发展之优势。山东是我国第一化工大省、第一轮胎大省,在产业面拓宽度、在市场面增广度、在产业链拉长度,正着力推动山东转出新活力。同时,山东正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在海洋化工、智慧海洋、海洋装备、海洋材料等方向大有可为。学校扎根青岛,辐射山东、面向全国,可以充分利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战略平台,抢抓山东和青岛发展优势,适时成立更多交叉学科研究机构,深化产教融合,在服务区域中实现乘势发展。

乘产业升级之趋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橡胶、化工、材料等产业正在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市场需求变化、竞争格局演变,为学校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势无常形,乘势而上也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要准确识变,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持续跟踪并灵活调整策略,避免固守旧模式。科学应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资源重点突破,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主动求变,善于借势与造势,加强与头部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党建引领,走好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聚力与乘势循环增强,离不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发挥党建引领和保障作用,乘势获得资源反哺聚力,聚力后才可捕捉更大势能,形成正向飞轮。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根本”意味着党的领导是事业发展的源头、基础和最高政治保证。学校党委负责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解决的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聚什么力、乘什么势”的根本方向问题。各院级党组织要对标“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确定主攻学科方向和科研布局,汇聚的力量用在“国之所需”的刀刃上,避免资源分散和内耗。做好“十五五”发展规划,明确聚力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目标。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将学校党委的战略意图转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景和行动自觉。

干部师生是主体力量。“主体”意味着干部师生是学校发展的共建、共治、共享者。干部师生是执行力量和活力源泉,解决的是“谁来干、怎么干、如何干好”的行动问题。干部队伍是“关键少数”,既是党委决策的执行者,也是发动师生、组织资源的领导者,其担当精神、专业能力、工作作风和纪律意识,直接决定“聚力”的效率和“乘势”的成效。师生群体是广泛基础和智慧源泉,教师是教学科研的主力军,学生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是汇聚了最磅礴的发展力量。

制度建设是关键路径。“关键”意味着制度是连接“根本”与“主体”的桥梁和纽带,是将党的领导原则和群众实践智慧转化为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的核心环节。制度是运行规则和稳定保障,解决的是“如何持久、如何规范、如何激励”的机制问题。要通过议事决策、请示报告等制度,将党的领导具体地、制度化地嵌入治理各环节。完善学校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构建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导干部师生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从而有效地“聚力”与“乘势”,加快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科大力量。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