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4年12月24日 >> 第二版 >> 正文

守“身为世范”之规 做“为人师表”典范

发布日期:2024-12-25

数理学院 李雯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对于如何评价优秀教师队伍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无论是对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的呼唤,还是对教师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的倡导,还是对于教育家精神的重点强调,身为世范、为人师表都是新时代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的重要着力之处、发力之点。在守规范中更明初心使命,在讲细节处更显师德风范,也是当前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方向。

好老师更要守规范。所谓“身为世范”,就是能够端正自身,作出表率。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要实现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精神引领精神,在这个角度上,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为弘扬高尚师德,明确底线行为,党和国家持续开展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制定实施工作。2011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了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准则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新形势、新问题,既有正面倡导、高线追求,也有负面禁止、底线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为教师队伍划定了基本底线。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广大教师一定要按照学校要求,知准则、明清单、守底线,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将行为世范、为人师表牢牢扎根于心中,体现在行动上,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

大先生更讲小细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专门强调的“大先生”这一称谓,既充分体现了教师这一职业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和社会声望,也对新时代教师职业追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育人的过程、成为“大先生”的过程,恰恰就在每一堂课、每一项具体工作任务、每一件与学生相处的小事和小细节里。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首先教师自己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师要带头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并下足功夫把爱国主义教育这门“大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教育学生养成优良学风,教师首先要涵养个人优良教风,勤勤恳恳备课、兢兢业业工作、认认真真总结、踏踏实实提升。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教师要首先真正走进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回应学生需求,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约束、制止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让师爱洒满校园,洒进学生心田。教育学生懂得奉献,教师首先要以身示范,以大局为重,以学生发展为重,兢兢业业、坚守一线、冲锋在前,用行动践行一名优秀教师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使命。

立德树人,永远在路上。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高校必须继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求,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广大教师要紧密联系实际工作,织密一张师德“约束网”,守好三尺讲台“责任田”,做到师德师风扎根心中,行为规范时时遵循,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真正的“四有”好老师,争做为人师表的“大先生”,为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