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4年11月26日 >> 第二版 >> 正文

秦洪庆:愿做学生心中的“一束光”

发布日期:2024-11-27

秦洪庆,中共党员,副教授,现青岛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

工作13年来,他累计做好3000余名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主讲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参与编写教材3部,以第一作者发表思政论文34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辅导员专项项目、产学协同育人项目、就业供需对接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市厅级及以上课题20项;参与校级及以上课题67项。论文获中国政研会一类优秀研究成果奖、团中央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山东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二等奖、山东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心理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青岛市统战理论调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市级及以上奖励43项。获山东高校思政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互联网+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山东省优秀科技创新导师等省级及以上荣誉32项;获学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辅导员、先进工作者、优秀青年工作者等校级荣誉44项。

“铸魂”培根,做好学生思政工作的耕耘者

13年来,秦洪庆始终把立德树人融入到自己深爱的辅导员工作中。创新打造“三位一体”思想引领平台,抓紧关键主体、聚焦关键环节,构建起制度化、课程化、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实现思想引领“全方位、全周期、全覆盖”,累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900余次,主题团日活动1000余场。

创新建立学生党员“一岗一区”制度,获批学校“党员先锋岗”2个、学校“五好”党支部4个,获评学校“优秀共产党员”3人。创新开展“六百”党史学习活动,该活动被学习强国报道。

创新构建“一网三微三平台”学团工作网络矩阵,用学生喜闻乐见和符合学生特点的话语发声,讲好思政故事、凝聚思政力量。所在学院获评新闻宣传先进单位,参与管理的公众号获评“十佳”微信公众平台、最具影响力微信公众平台。

创新构建“六位一体”思政育人模式,打造“化匠”党建育人品牌、“化匠笃行”思政育人品牌、“心晴工作坊”心理育人品牌、“燎原剧社”文化育人品牌。创新开展“校友分享会”“朋辈小讲堂”等特色活动。

创新凝练“满意学工、正气学工、智慧学工、幸福学工、发展学工”五维工作理念,努力打造“团结型、服务型、研究型、创新型、实干型”五型学工团队,推进团队“学生管理+个人发展”齐头并进,全面提升学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干事创业的韧劲,学院学工办、团委获学校“思政工作先进集体”“学生工作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委”“校级先进集体”等。

“倾爱”培育,做好学生思政工作的服务者

13年来,秦洪庆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投入到深爱的辅导员工作。他坚持常进学生宿舍、常知学生事情、常解学生忧愁、常暖学生心扉,用真情服务学生,用人格感召学生。开展“走动式管理,细节式服务”,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赢得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情感。

他经常放弃节假日和日常休息时间,手机24小时开机,有事随叫随到,QQ和微信24小时在线,全天候陪伴,“秒回”学生各种问题,“浸”在学生中间,“融”入学生生活,只为成为学生“想得起、找得到、用得着、靠得住”的那个人。

他常说:“学生的问题可能是一件小事,也可能是一件麻烦事,你帮助了他,赢得的不只是一个学生的心,而是赢得了一个真挚的朋友。”他认为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尽心尽力帮助学生们解决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最幸福的事情是得到学生的认可、信任和喜欢,看到学生的成长与成功。辅导员最大的“名”就是学生记得你的“好”,学生的一句“老师,谢谢您”,让他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他始终坚信“有什么样的辅导员,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育人先育己,提升人格魅力,做学生抬头就能看见的榜样,以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学生的言行,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激励,久而久之,学生身上就有了自己的影子。“老师,以后我也要成为您这样的老师”,学生的这句话对于他来说是最高的褒奖。受他的影响,所带的学生中已有6人回校担任辅导员和任课老师,他们有的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有的已获评优秀辅导员。他也因此深刻感受到由“我”变成“我们”的幸福感,深刻体会到“以心育人情更深,花开桃李尽芬芳”的职业自豪感。

“匠心”浇灌,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见证者

一是实施就业引航工程。探索实施“启航+导航+护航+助航”就业服务工程,开展青鸟就业季、就业引航计划、就业嘉年华等系列活动,发放“考研爱心大礼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实行销号促就业等。连续带完三届学生,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考研率均超50%,就业考核等稳居全校前列,涌现出6个考研学霸宿舍,2人考取清华大学、2人考取北京大学。

二是实施学风建设工程。探索建立立体化、精细化、全程化的“渗透力、牵引力、支撑力、互助力”等“四位一体”学风养成体系,实现共智、共享、共进。举办学风建设月、国家奖学金答辩会、优秀学生表彰大会等活动。开展“菁英学子”“榜样团队”“标杆集体”“先锋支部”系列榜样宣传活动。所带班级、学生获评全国活力团支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团中央强国一代好青年等荣誉100余次。

三是实施双创育人工程。探索创新“3+3+3”创新创业机制,构建“六位一体”生态融合体系,打造四年不断线的创新创业生态。组建“菁英计划”双创人才团队,为学生“私人订制成才之路”。组建“科技创新实践团”到鲁南制药、新和成等开展“汇智共赢”名企行。打造“N+3”学科竞赛辐射体系,实现本科专业赛事全覆盖。主持的秦洪庆双创辅导员工作室顺利结项,申报的项目获山东省高校辅导员创新工作2023年精品项目和2023年度青岛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个人创新奖。三年来,指导的学生获“互联网+”全国银奖、铜奖,“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全国二等奖等国家级奖励50余项;获“互联网+”省赛金奖、“挑战杯”省赛特等奖等省级奖励150余项。

四是实施实践育人工程。坚持理论与实践贯通、课上与课下互补、线上与线下互动、校内与校外协同,推进“四方联动”共育,构建“134”实践育人体系,促进“学、研、创”结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将实践锻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三年来,指导的学生中23支实践团队入选团中央专项队、20支队伍入选国家级志愿服务团队,获“镜头中的三下乡”“千校千项”“中国大学生在行动”国家级奖励30项。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真爱所以坚守、因为挚爱所以奋斗、因为被爱所以执着。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聚焦主责主业,用青春的担当和对事业的坚守引领学生放飞梦想、绽放精彩。(本报通讯员)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