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 王朋
我于2023年3月1日正式加入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成为一名光荣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一年多以来对于如何争做立德树人、为国育贤的“大先生”,我个人收获颇丰,感触和体会特别多,主要心得如下:
一、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专业知识建构和学术视野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价值观得以稳定、心智思想日益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负责人,不仅要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进行指导,还要对研究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助其成长成才。
从研究生入学到研究生就业,导师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护人和指导者。导师通过对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学习的监督、论文题目的筛选、开题报告的把关、实验与试验方案的制定、数据分析与异常情况的处理、论文进展情况的监督及论文的组织与润色等教育活动加强对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同时,导师自身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治学态度、学术作风等影响贯穿于整个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并能一直延续,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正确认识学生和导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值得关注。生活中,我们不乏听说,有的研究生深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有所表现,考虑问题往往以个人利益为先,以自己能否得到实惠为出发点;有的研究生心理调节能力差,由于他们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或者成长过于顺利,因此心理比较脆弱,在较大的科研压力和学业压力下导致情绪不稳定,常常发生心理失衡等问题;而另一些研究生综合素质、人文素养则有待于提高,在人际交往能力、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等方面表现不佳,创新意识不强。
我们作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人,是研究生学业的负责人。我们与研究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最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最清楚研究生的道德状况,因此需要根据研究生个人特性,采用恰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摸底与辅导,需要我们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正确的教学手段对其进行熏陶和影响,使其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心理品质得以完善。
三、学科交叉对于助力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重要交汇期,亟需培养出更高水平的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各高校纷纷抓紧机会,主动布局,升级改造传统工科教育。基于此背景,“新工科”概念应运而生。其中,“新工科”传递出一个重要理念,即各学科应协同融合,交叉共享,如理工融合、医工融合、工管融合。学科交叉对于学科高质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升级完善,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对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改造升级,进而补充完善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其次是探索创新,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交流沟通中所产生的交流碰撞,能突破传统理念,探索发现新方法新理论,形成创新性成果。最后就是实际需求,在应对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需求,学科交叉可以提供创新性的观点和方法,进而带动实用新方法、新技术的产生。不难看出,在“新工科”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是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未来科学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我们作为研究生导师,应对学科交叉这一发展方向及时做出响应。在完善自身多元化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科导师积极合作,组建交叉学科导师团队,运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来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推动创新成果的产生。
四、科学研究方向应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自觉担负起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和教育领域的独特作用,立足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在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发挥好“基础科学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科技人才培养主阵地”三大关键作用。具体来说,首先,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链条的起点,是技术进步和成果产出的支撑者。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已取得许多重要成就,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但基础研究积累不够、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仍亟待破解。其次,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对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攻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最后,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们更应注重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建设,以长远眼光发现和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人才,提高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队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