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4年4月9日 >> 第三版 >> 正文

“一双鞋子”背后的教育启示

发布日期:2024-04-24

化学院 昝祺祺

近日,学校大一、大二和大三的2万余名本科生收到了校友企业捐赠的私人定制液体黄金鞋。看到同学们现场开心的笑脸和朋友圈自豪的夸赞,作为辅导员,作为青科大的一份子,我备感荣幸。这种来自校友对母校的回馈不正是体现了我们经常讲的感恩、情怀、奉献等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吗?作为领到鞋子的在校生,他们发自内心对学校的认可,对科大人这一身份的认同,不正是我们强调的爱校荣校观念吗?“一双鞋子”带给同学们的意义已经超越了鞋子本身,这双鞋子的背后是我们教育过程中一直强调的“爱校荣校”的理念,“志愿服务”的自觉,“慈乌反哺”的感恩,“良师益友”的情谊。

不辜负与“青科”相遇,坚定“爱校荣校”的决心。校友企业“捐鞋”表明学校已培养出一大批在各行各业取得较大成就、且对母校有很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优秀校友,这种覆盖面广又专属定制的“反哺”行为,带给在校生的触动是非常大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学校精心组织的集中发放仪式,让每一名来到现场领取的学生都感受到作为科大人的幸福,作为校园主人翁,也感受到了“被看见”“被重视”的优越感。与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相比,这种直观的、实践的教育效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校友回馈母校的这一举动为在校学生树立了良好榜样,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懂得感恩,成长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不辜负与“青春”相遇,坚定“志愿服务”的信心。在发鞋当天,志愿者们一大早在操场集合,搬运、卸货、拆分、摆放、扫码、发放,一直到中午一点多才结束。整个过程中志愿者认真负责,毫无怨言。在聊天中深切感受到,他们认为这次志愿服务非常有意义,是校友对母校爱的“接力棒”,他们愿意继续用自己的方式服务同学,助力学校发展,他们也希望在大学四年能参加更多志愿服务。由此看来,这样的实践教育要比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劝说更有效果。

不辜负与“父母”相遇,鼓足“慈乌反哺”的孝心。发鞋当天傍晚,看到不少同学拿着液体黄金鞋在排队寄快递,听快递员说今天已经有1000多双鞋被寄出去了,听到这句话,心里感觉暖暖的。这批在我们眼中一直是“不靠谱”的00后已经长大了,平时可能看着没心没肺,但他们对父母心怀感恩,在关键时刻能做出正确决定,说明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值得信赖、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的。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教育、引导好他们。在关键的时刻,在我们学校、校友彼此需要的时候,能实现双向奔赴。

不辜负与“学生”相遇,涵养“良师益友”的恒心。大学时代,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节点,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专业知识,更要培育他们的道德情怀。我们面对的学生众多,他们都是有无限潜力的“明星”,需要我们去挖掘,我们不能确定他们的未来如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他们在毕业时自信、从容的面对人生的分岔路口。只有对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作出了关键性努力,实质性地改变了学生的现在和未来,他们才会在社会上有竞争力,才会真正对母校、老师有感情。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