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4年1月09日 >> 第四版 >> 正文

青春笔触,思想之舞

发布日期:2024-04-26

学通社记者 陈洪家

岁月如歌,我们在时光的长河中踏浪前行。今朝,青科大校报已至千期,我得以一窥其全貌,感悟良多:从学院的最新动态,到学术科技的深入探索,再到弘扬优秀学子的风采,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与学子的心灵倾诉……这份刊物,不仅仅是一张承载文字的纸面,更是一片承载着校园记忆的沃土、一个得以让学子寄托心灵的家园。

在校报学通社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份责任的重量。这并非是一份简单的编辑工作,而是一场对思想和信息的引导与传播。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都是我们集思广益的产物,也是我们对校园生活的真实记录。校报在学校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学子们心灵交流的平台;既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一扇打开校园生活的窗户,让校园的清新气息随着微风四处流转。

作为学通社的一员,我经历了从疑惑到坚定、从生涩到熟练的过程。第一次投稿、第一次采访,那种紧张和忐忑的感觉仍记忆犹新。那时我对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采访技巧都缺乏自信,对于投稿和采访的要求也是一知半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领悟到了“用文字表达观点,用采访捕捉故事”的真谛,每一次经历都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通过校报这个平台,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文字表达愈加娴熟,有关校园生活的思考更加深入,文字记录更加得心应手。

如今,看着大一的学弟学妹们在写稿和采访上不断摸索,我好像看到了从前的自己。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触校报。初见之际,他们的投稿内容生涩,文字略显拘谨,但他们的热情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每一篇稿件、每一次采访都饱含着他们自身的思考,每一次进步都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努力和坚持。这让我更加坚信,校报带给我们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激发我们思考,也可以促进我们成长。

在校报这片文学汪洋中,我们不仅是作者和读者,更是一群传递思想之光的使者。每篇文章都寄托着我们的情感与思考,每个故事都承载着我们的梦想与希望。它让我们在文字中找到了归属感,让我们在成长中找到了方向。校报如同一本打开的书,每一页都是一篇精彩的故事,记录着我们青春的点滴,见证着我们成长的足迹,与我们一同谱写一曲属于青春的大合唱。

%e9%82%b1%e5%87%8c%e5%b8%8c2.jpg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