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3年12月19日 >> 第二版 >> 正文

用青春守护青春 与青年共生共长

发布日期:2023-12-20

经济与管理学院 赵杰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面向青年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是高等教育区别于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也是高校教师区别于中小学教师的根本所在。作为一名青年教育工作者,在两年的打磨与历练中,逐渐褪去了从校门到校门的青涩稚气,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用青春守护青春”“与青年共生共长”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更是需要用爱和奉献去反复回答和书写的命题,而想要交上一份青年培养的高分答卷,自身师德师风的培育就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

为“师”,在以身垂范中涵养德行品性

对青年教育工作者来说,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这种转变绝不单纯是指现实角色与学习、工作环境的变化,而更应体现在心理上的认同和心智上的成熟。角色认同、自我认同,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内驱动能,也是教师能够自觉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要素,只有认可自己的职业角色并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才能不断向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目标靠拢。教师要学会自我悦纳,不仅敬重、挚爱这份育人职业,还要时刻将党和国家铭记心中,拥有肩负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的家国情怀,把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上升为应有的品性高度。

然而,教师职业本身所赋予的“光环”,也同样成为了教师开展工作的“压力阀”。青年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往往缺乏经验,容易因对自身抱有过高期待而产生落差感和挫败感,当事情没有按照自己预期和规划的方向发展时,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自身的“精气神”也会大打折扣。而我们的工作对象(青年学生)往往也是最敏感的,他们总是能够在微小的细节中觉察到老师情绪状态的变化,一个情绪消沉的老师必然难以带出阳光向上的学生,因此教师在关注自身职业品德的同时也更应该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涵养锤炼自身不骄不躁的脾气秉性,在处理任何问题中都能分清轻重缓急,做到有的放矢,实现自身“德性”“品性”的双修。

为“长”,在挺膺担当中凝聚人心力量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将“师”“长”二字进行组合,以“师长”来作为教师的另一种称谓,原因大概是从古至今,教育者往往比受教育者要年长,在社会共识下,阅历丰富的人才更具有教育人、培养人的底气和实力。进入新时代,现实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青年学生不再盲目信奉权威,单从年龄这一个方面就想要获得他们的尊重是不具有足够说服力的,因此,教师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也成了师德师风培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思想”中为长,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自觉抵制诱惑和侵蚀,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理论教育人、引导人、带动人;教师要在“学识”中为长,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广泛涉猎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教学相长中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时实现自身的成长发展;教师要在“实干”中为长,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教师要为学生当表率、做先锋,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自己要做好指导和帮助,让学生真正有所得、有所获。以挺膺担当的勇气,帮助学生早立志、立大志,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培养具有远大报国理想的追梦人。

为“友”,在感同身受中播种信任之花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总是脱离不了“情”“理”二字。“情”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关系和连接的根源,而当“情”有偏差之时,“理”便可以发挥规范、矫正的功能。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就要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一方面,与学生建立好“情”,让学生能够信任自己的老师,并在出现问题、遇到困难时能够愿意主动倾诉和分享,能够愿意向老师寻求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与学生明确好“理”,突破原则和底线的行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不被允许的,要树立教师的权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思维敏锐、自我意识极强,他们不断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如何与这个世界平等对话。因此,要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政工作,就要更新观念,变管理型为服务型,要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沟通、交流和引导,才能走入学生内心,做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变经验型为学习型,要学会创新性、开拓性的做好学生事务,而不是依靠自我陈旧的经验完成工作,在工作中要“有理可说”,“有话可讲”,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用反思、研究的方式开展学生工作。要主动走近学生、倾听学生,做知心人;要真情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做热心人;要悉心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做引路人。要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点燃灵魂,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育人之路,道阻且长。保持一份挚爱和坚守,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职业,看待青年学生,看待师生关系,用青春守护青春,与青年共生共长,才能让高尚的师德师风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我们前进的航向和指路明灯。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