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3年11月28日 >> 第二版 >> 正文

弘扬“教育家精神” 争做“四有好老师”

发布日期:2023-11-29

经济与管理学院 王恩泽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致信中提出了对新时代教师的殷切期望:“希望你们和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此,需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培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发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坚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秉承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一、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首先要自身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心有大我”强调个人的理想和抱负不应仅局限于个人私利,而是应当融于社会整体,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至诚报国”强调以真诚、忠诚、恳切的态度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为此,一是要展现敬业奉献的精神。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中,都应展现出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立足于时代背景,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学科领域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三是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培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明确提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道德示范、道德引领既是新时代教师做到为人师表而必须坚守的首要原则,也是履行授业解惑职责而必须坚持的前提。“言为士则”强调了言辞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即在确保话语积极性与建设性的同时启发和引导学生;“行为世范”突出了个人行为的示范作用,要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为此,一是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充分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二是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对自己的言行保持严格标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三是要以身作则,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言辞和行动展现诚实、公正、宽容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发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于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时指出:“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在培养创新、有责任感和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启智润心强调的是在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因材施教强调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此,一是要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二是要提高自身观察、理解学生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等形式加深对每个学生个体特质的了解,做到相机诱导。

四、坚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坚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勤学笃行阐明了持续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要在保持对知识有持续渴望和探索精神的同时将学到的知识与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求是创新则进一步揭示了应以事实为基础,在力求准确和真实的基础上,勇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探索新可能性。为此,一是要持续加强自身对于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前瞻性;二是要立足于自身学科领域,顺应国家战略要求,加强理论创新,服务于国家发展。

五、秉承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教育界委员时说:“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不仅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乐教爱生突出了教师要在享受与学生交流知识和思想的过程中寻找教学的乐趣和价值,并关心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福祉;甘于奉献意味着教师愿意为学生投入时间、精力的同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努力,这意味着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为此,一是应持续培育自身对教学工作的兴趣,真正做到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和喜爱;二是加强对教育精神的学习,用真心对待学生,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关怀。

六、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参观教师节主题展时说:“古人说‘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的第一位就应该是‘传道’。”胸怀天下强调了教师不仅应关注个人发展,更应关注社会、国家层面的福祉;以文化人突出了教师应当以自己的知识、智慧与道德来影响与引导学生,从而提升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为此,一是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穿插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助其树立民族自信,激发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二是要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基于自身学科领域,加深学生对气候变化、跨文化交流等社会层面问题的理解。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