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3年10月31日 >> 第二版 >> 正文

做好新时代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发布日期:2023-11-0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薛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新一代高校青年教师,我们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做好学生成长的“四个引路人”。

第一,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材料学院建院老先生崔作林和张志焜教授是学院每位师生的楷模。两位老师不仅抓好教学、做好科研,更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人正、做事正则发展道路就正、人生格局就正。他们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是塑造学生品格的“大先生”。他们的艰苦奋斗与青岛科技大学的砥砺发展紧密相连,白手起家开启学校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引领了学校科学研究进程,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带领着学生一步步迎难而上,向前进发,以自身实际行动诠释对科学纯粹而执着的追求。他们始终坚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本色不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自己身体力行更严格要求学生踏踏实实做好学问、上好课。作为学院的创始人与领头人,两位老师身上“艰苦创业,不断创新,踏实坚韧,与时俱进”的纳米精神激励了一批又一批学院教师,也教导着每一位教师在教学科研路上要踏实前进,身体力行以德修身、以德育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照亮学生心灵,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不断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第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高校教师,我们面对的群体是三观逐渐成型的大学生,对于知识的传授,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还需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逐渐引导学生开拓眼界,提升格局。“专业课的授课内容发展迅速,单纯照本宣科难以把知识讲透,通过科研活动来深入对知识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再回到课堂教课,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王兆波老师说。正是秉承着这样教研相长的思想,他不断思考如何让同学们全面成长,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注重学生培养过程的质量。对于教育教学,拒绝做盲目取悦学生的“温和派”,他敢说敢管,以身示范,坚持在教育管理上做到有理有据有情有节。他主持的课程获得教学成果奖、实验技术成果奖,还主持了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等众多教学项目,6次获评“我最喜爱的老师”,并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青岛高校教学名师”。以王兆波老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是我们作为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学习他们爱岗敬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从而不断修炼自身,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真正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第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简单教授课本枯燥的知识,更是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发者与拓展者,要打开学生的知识面与科技空间,让学生学习在一种创新的氛围之中。材料学院王志义老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十分重视,他长期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将所学与实践结合,带领学生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重要大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在日常指导中,他教导学生要有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要有奋力突破前沿科学问题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决心。他的学生曾说:“王老师在科研上始终精益求精、敢想敢为,正是他的这种引导,让我们不仅扎实掌握学科知识,更是对科研探索充满兴趣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更加重视人才的自主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培养,做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第四,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寸丹心铸民魂。疫情之时,各地教师大胆创新,网上录课、直播、远程辅导,为“停课不停学”交上了优异答卷;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既是医者也是师者,他们逆行而上,用无畏守护家国平安;以张桂梅、于漪、卫兴华、李保国、高铭暄为代表的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为祖国培养时代栋梁、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一大批教师承担脱贫攻坚的时代重任,从校园走向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广大教师自觉把个人的生命与祖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用专业学识和高尚道德情操当好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把爱国、担当、奉献的种子撒播在了学生心中。作为新时代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在青年学生“拔节育穗”期,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应,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从时代楷模到身边榜样,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作为新时代青年教师,我们必须要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