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 崔慧珍
“我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
曾认为我是一个不会为书中所谓的亲情与氛围而动容的人,却无法不为杨绛先生一家三口间的相互守护、等待所触动。
我非常喜欢杨绛先生笔下的三人家庭氛围,温馨柔软,像是一段长长又亲肤的丝绸,没有粘腻,也绝不是平淡。点点滴滴、琐琐碎碎,从二人作为彼此精神伴侣命中注定般的相遇,到一起求学,彼此之间理解又包容,再到三人相互爱着,在书中被用细腻笔法尽情展露出来。我人生这不长的十八年里,三人家庭占的比重是绝对性的,在妹妹出生之前,爸爸外出务工,三人团聚的日子并不多,相聚时总是三人互相逗着玩儿,我喜爱并一直念着这样的场景,杨绛先生细腻的文笔所营造出的氛围令我感到真实并感到心上有温暖的颗粒起舞。
文字平淡而有着力量,就这样章节走向末尾,突然变得不真不实起来。古驿道、客栈、小船、梦境,虚无的东西反而更佳,隐喻却满含命运性,直指爱女杨媛在三人旅途中的缺席以及钱钟书先生的病逝。印象深的是临近小说末尾时,杨绛先生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地走,沿着河岸一天一天地找寻小船,下榻新的客栈,一程一程地相送。一个人的身影看起来有些落寞与脆弱,但一笔一划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脚印,都带着坚守我们仨的坚定。三人并行,自己成为其中唯一的送行人,经历像梦一样。烟雾缭绕之中,三人对于文学的追求以及三人间的温馨与陪伴是真实的,失去了这样的幸福,虽文字没有表现的撕心裂肺,却让我怅然若失,难以想象的落寞将我缠绕。
《我们仨》的结尾,杨绛先生走在驿道上,“但是我只是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以古驿道来抽象代替歇斯底里地质问命运,一步步将内心对于阿圆与钟书在并行中离去的苦痛以文字的方式剖析出来。二人皆病逝,受着漫长的病痛折磨,恰留给了杨绛先生长长的一段回忆,那样痛苦,那样不舍,又那样无可奈何,让我也产生了一种对失去的恐惧。
“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家”是归属,更是三人间的陪伴,失去了,居住的场所也不过是个客栈而已。读到这里,我内心突然得到了开解。走到三里河,先生已从梦中醒来,清晰地认识到二人的离去,将独特的、温暖的家,留在了有这三人的回忆里。
不论读多少次,都着迷先生流水般的文字,也会被忽地刺痛。一遍一遍地读,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四人小家,期待着我们相伴的未来,却不再那么害怕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