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19年11月05日 >> 第三版 >> 正文

锐意进取 贡献青春力量

发布日期:2023-09-26

学生记者 林可懿 张涵宇

徐海寰,青岛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党总支宣传干事,学生党支部组织宣传委员,休闲体育系教师,中共党员,曾任传媒学院兼职辅导员三年。他将团学工作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荣获校第十二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曾获国家奖学金,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山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山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学生、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40余项。

园丁之心 潜学研思培育青年

“工作没有适不适合,只有想不想做。”当他在传媒学院做兼职辅导员时,就立志要为青年学生奉献青春,实现高校辅导员的价值与追求。他坦言,与学生时代相比,辅导员的工作事无巨细,只能在摸索前行的过程中,总结出和同学们相处的方式方法。多年担任足球赛裁判工作和自行考取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让他能更快掌握学生心理变化,保持公正“判罚”。工作中是老师,生活中是朋友,从集体利益出发解决问题,在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重大活动举办时多次深入宿舍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除了学习,他积极投身于团学工作,助力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先后组织“校辩论赛”“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恒大冰泉杯全国五人制足球赛”等团学主题活动50余次。他认为,青年学生要在团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时代主题,通过参与活动获得集体归属感和满足感,从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领青年风尚。

自2016年入职传媒学院兼职辅导员后,徐海寰一直负责学院的新闻宣传工作,在实践中历练了写作能力,并获得了山东省科技文化艺术节“家书抵万金”优秀指导老师和校优秀新闻通讯员等荣誉称号。

传递温暖 志愿奉献回报社会

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他参加志愿服务350余次,累计时间3200余小时。徐海寰回忆到自己初为青年志愿者的经历,当时还在校学生会工作的他争取到了最后一个志愿者名额,负责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接待西藏代表队。辛苦付出后的自豪感与成就感,让他的心境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机场送西藏代表队返程时,一位藏民为他佩戴了一条哈达,并用藏腔说了一声“谢谢”。“当时内心的触动很大,非常感动,也为我是一名青岛科技大学的志愿者感到自豪。”从一开始的心血来潮到发自内心地满足与快乐,自此,徐海寰真正走上了他作为青年志愿者的道路。

在参与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举办的“小漫姐姐·情系大山义工联盟”公益活动的三年里,徐海寰同学院多名学生一起,为大山里的留守儿童送温暖。他说:“那些孩子缺的不是基础教育,而是关怀和温暖。我们希望能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唤起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村子里的留守儿童从小缺乏关心和爱护,更向往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徐海寰三年一直和对接的学校有联系,在去年还特意过去为孩子们上了一堂足球课,“他们甚至没有一个正规的体育场,只有一块空地,装备也十分简陋,没有球鞋,有些孩子甚至光着脚踢,但他们都非常开心,十分享受,我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多年的志愿道路中,他逐渐从活动的参与者变成组织者,身份的转变意味着责任的加深,需要全程保障学生们的衣食住行,要保护好全员的安全。面对如此重大的责任,徐海寰选择全心全意、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协助大家的工作,“尽一切努力保障学生的权益”是他在担任领队时一直秉承的理念。“有功劳时,我会表扬并将功劳全部归功于付出的学生们,出突发状况时,我会承担全部责任。”徐海寰说。

努力拼搏 运动让生命精彩

始于对体育的热爱,徐海寰一直在为青岛高校体育工作默默付出。为保证学校比赛的公平公正,他致力于在我校打造一支经国家体育局认证的学生裁判队伍,助力于我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也要体验慢节奏的生活。徐海寰表示,踢足球可以释放压力,使自己得到放松,这也是他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同时,在足球运动中涌现出的永不言弃、信任队友、责任感及永远对事物拥有激情和活力的体育精神也是他热爱这项运动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他多次参与省运会、市运会、青岛高校田径运动会的赛事筹备和裁判执法工作,获世界休闲体育大会沙滩足球项目和青岛第四届体育大会优秀裁判员,连续两年获评青岛高校体育工作先进个人。

对于自己获得的成绩和证书,徐海寰表示荣誉永远只能肯定过去的努力,不能代表未来,所以要继续保持谦逊的态度潜心前进,告诉自己学无止境,要不断开拓创新、取长补短,为学校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作为老师,徐海寰告诉同学们:“大学生意味着已经成年,有足够的能力独当一面。要有责任有文化,更要珍惜大学时光,学以致用,体现新时代大学生的本领与担当。”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