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19年11月12日 >> 第四版 >> 正文

中西文化的碰撞

发布日期:2023-09-20

——记美国访学之感悟

数理学院教师 吕浩

美国的访学生涯已经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从最初的新鲜和焦虑,到工作的充实和忙碌,再到最后的平稳和坦然。在美国的一年时间里,感受着自己角色的转变,也体会着不同环境中工作生活的差异。如今回到阔别一年的校园,心里感悟颇多,以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访学访学,访问学习,重要的是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能够有机会在美国开展一年的访学,无疑是幸运的。参与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并在课上为学生做了报告。在最初的准备过程中,内心是超级紧张,既担心自己讲解不透别人不好理解,又顾虑他人的提问自己无从回答。可真正开讲以后发现,这些担心有点多余了。不知不觉中自己顺畅的讲完一节课,而且与学生的互动也相谈甚好,开启了自己不再恐惧的学习之路。后来面对全系的学术报告所取得的效果也非常好,这种交流让别人更多了解自己的科研,也让自己不断从学术报告中汲取知识。

知识和教育是不分国界的,但是教育的方式方法却又千差万别。“过程考核”和“自主教育”是给我感触最深的。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和考核都伴随着课程的全过程。哪些知识需要记忆,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哪些知识需要实验实践,这都是课题。作业的要求与成绩,小测验的成绩,学期项目的成绩和最终的考评是实时更新的。选一门课就要接受它的全部,付出了多少努力就对应着多少成绩。比如四人一个小组的课程项目,最终呈交论文的时候某人的工作量不足,那么他就得不到这一部分的成绩。所以为了学会做好,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每个人都在努力前行,因为个人的偷懒不但影响自己,也可能拖垮整个小团队。

怎样才叫学过一门课?并不是成绩单上有它的名字和一个与之对应不错的分数,而是你在学完之后可以讲授这门课程,这说明你学好学透了。不只是琐碎的知识,而是整体的构架,都在自己的脑海之中,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做好“教”和“学”,的确不简单,教者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储备,也要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要有敬畏教育的心,又要有投身教育的气神。学者要正其心正其行,以渴求的姿态面对知识,以坚韧的毅力去努力学习,以严格的约束要求自己,不能收获了分数,错过了知识。教与学的环节要配合,要互动,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自主教育的体现既在教又在学,并不拘泥于形式和内容,只要合情合理合规,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有幸在美国感受过专业认证材料的检查,同样一大屋子的教学资料、试卷分析、学情分析等。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师讲授内容有所区别,课程的考核方式也不尽相同。在成绩和试卷的陈列中,优秀、良好和一般的情形各取样本装盒,一目了然评价学生学的情况。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学生评价可以直观的表现出教师教的情况。一切看似那么自然,却又少不了教与学过程中的日常积累。

科研上的学习和收获也令自己受益匪浅。其实全世界的科研思路可归为几种:应用导向性。科研向着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开展,如3D打印中材料的配比,光学器件的设计和优化。应用的需求就在那里,如何实现它,需要克服哪些技术难题,是整个科研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兴趣导向型。对哪些学术问题有兴趣,值得自己去探讨,从中寻找快乐并取得预期成果。一个公式的推导、一个理论的构建、一个实验的实践,都是在自己兴趣之上开展。热点导向型。在某一个时间段,总会有一些新的热点出现,如碳纳米管、石墨烯、钙钛矿材料等,许多研究人员基于最新的热点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展开研究,以期获得别人尚未实现的学术突破。成果导向型。因为学术的压力,需要尽快出成果、发文章、上项目,一般所涉猎的领域较多,哪一个方向有产出,都可以实现预期的成果目标。不同的科研思路决定着不同的科研方式,当然也侧面影响着自己的前进和发展。在听报告和日常工作中接触过不同特征的科研人员,他们或沉醉于学术帝国,或奔波于学术交流,或穿梭于学术会议,或忙碌于日常讨论,每一种情形都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征。可能在全球这么多科技工作者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吧。

科研需要有一种洞察力和较敏感的嗅觉,能够明确自己在做什么,又要知道有什么挑战,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能关注到且做出准确判断。自己的心态,学术的节奏,科研的方式都是时刻应该明确的东西。科研是一个更新换代、交替更迭特别快的领域,要想保持在前列,就要直面最尖端的发明、发现与技术,把握相似和相近学科的进展,踏实认真的去深入。

科研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成果的取得有多方面的原因,锤炼好自己做研究的功力是关键。借助可能的势和机会,向着未知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挑战。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