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19年12月10日 >> 第四版 >> 正文

当“90后”遇到“90后”

发布日期:2023-09-12

化工学院 付文静

“叮铃叮铃”听到教室外的铃声响起,仿佛还在昨天,我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聆听着辅导员老师的谆谆教导,时空不经意间流转,此时的我,身份转变,带着满心的热情与冲劲,怀揣着火热的初心与向往,“老90后”的我,如今重回校园,成为了“小90后”们的辅导员老师。

清晰地记得刚走向工作岗位时的欣喜和忐忑,记得第一次被喊作老师时的兴奋和不知所措,记得第一次站在百余名学生面前讲话时加速的心跳。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都消融在平凡而琐碎的日日夜夜里,沉淀成辛苦并快乐着的生活,也使我完成了由学生到辅导员老师身份的转变。

坚守初心 无问西东

一位优秀的辅导员老师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这种影响力会恒久存在,正是因为自己在读书期间,曾经遇见了几位优秀的辅导员老师,于是在心中种下了理想的种子,期待自己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温暖的人。

如今真的从事了这份工作,才深深地感到辅导员工作的不易,真正地体会到了网上流传的“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忙到起飞的状态。自从加入了2016级小伙伴群,手机上的信息就没有消停过,清楚地记得刚开学时很多同学在QQ上、在电话里与我交流沟通各种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与困扰,一边加班完成工作,一边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到深夜是常有的事,为了不错过同学们的消息,睡前我会把每一条处理过的信息一一检查并删除,有的时候一天的咨询量达到几十条,那时的我也曾有过迷茫,感觉自己做的工作是那么微不足道,也曾想过简单地回复几句,但每每收到同学们的回复“谢谢付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付老师早点休息,我会努力复习考上理想学校的”,那一瞬间,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每一位16级的学生对我来说,都只是那几百分之一,但我对他们的影响却是百分之百,丝毫不能马虎。辅之以情,导之以理,圆之以梦,我想,这就是我做辅导员的初心吧,满怀一颗奉献之心陪伴学生成长,做那个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老师。

注重过程 有效引导

有人说辅导员是这个年代的“吉祥三保”,保洁、保安和保姆,辅导员工作的琐碎不是两三点就能概括出来的。“老师,这个表填得怎么样?”“老师,我今天心情不好,不知道怎么办。”“老师,我周末去了您办公室,没有开门?”“导员,您为什么还没回我?”面对“小90后”的孩子们,刚开始工作的我还真有点应接不暇,真希望自己有三头六臂,但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辅导员工作方法有了新的体会。

学生小A最近由于考研压力太大,多次来办公室找我谈心,甚至产生了回家备战考研的想法,我了解到,小A因为教室座位紧张,早起占座困难,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当时的我很能理解他想要安心复习的想法,但是转念一想,学生仅仅因为这点小困难就要逃避现实,选择安逸,如果我答应他了,是真的对他好吗?我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并与他说,家里安逸的环境会滋生懒散心理,影响学习效率,身边的同学们都在努力学习,自己如果连早起都坚持不下来,那怎么面对以后的困难呢?就这样,小A按照与我的约定,坚持在校学习。一周过去了,当我再次找到他时,他的状态明显比之前好多了,与舍友一同早起让他每天的学习变得更加充实。这件事让我觉得,教育引导比单纯地解决问题更有效。

泰戈尔曾说过:“真正的目的不在于达到极限,而在于追求无限的完美。”在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中不正蕴含着无限的美好吗?单纯地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而是要用耐心的引导与启迪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聚焦重点 因材施教

距离2020届毕业只有200天,时间就是如此的不留情面,一轮一轮地向前迈进,好像还在昨天,一转眼大学生活已即将结束。校园里行色匆匆的同学,夹着简历求职信,马不停蹄地赶去招聘现场,路灯下走廊里能够见到的都是复习背诵的考研人,一天到晚都泡在教室。

就业和考研孰轻孰重的讨论从来都没有停止,纠结选择的路口可能大家都曾遇到过,毕竟这是人生路的一次选择,没有对错,更无好坏,究竟哪条路更适合现在的自己?看到同学们诸多的困惑,仿佛也看到了昨天的自己,作为化工学院的一位土著民,以往在我身上的经验或许对同学们来说仍然适用。学期初,结合往年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考研院校,我给同学们开了一场就业指导大会,分析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展望未来的职业规划,鼓励同学们增强自信,并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经验,会后,许多同学都与我联系,对感兴趣的地方继续讨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发现,每个同学自身的规划和疑虑各有不同,对于考研意志不坚定同学,我与他冷静分析,告诉他选择读研是一件需要恒心和毅力的事;有的同学喜欢搏一搏,用高考不如意后的立誓读研来证实自己,我会鼓励他为自己的美好未来拼尽全力;对工作摇摆不定的同学,我启发他,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适合的岗位,唯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才能让自己一展专业所长,绽放光芒。

我愿意做同学们的知心朋友,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与他们年龄相仿,更多地是源自于心底对学生工作的热爱。机会只为勤奋的人准备好,不会从天而降那么多幸运,不管选择考研还是就业,自己只要认准了,只要全力以赴,都是对大学最好的谢幕,我愿一直陪伴在学生左右,一起向前走,奋力博未来!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们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寻梦者”和“筑梦者”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小90后”们正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我愿传递好时代的接力棒,在不断奔跑中释放青春的力量。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