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19年12月10日 >> 第三版 >> 正文

做好班级、社会的服务者

发布日期:2023-09-12

学生记者 冀双然 李雪慧 张世玉

王浩,男,中共预备党员,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163班班长。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优秀学生干部2次、优秀团干部2次、二等综合奖学金1次、三等综合奖学金2次、文体优秀奖学金1次,被评为2018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联动活动优秀志愿者、山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学生,所在班级曾获得青岛科技大学优秀班集体2次、先进团支部2次、红旗团支部2次。

不惧困难 坚持不懈

王浩的爷爷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从小王浩耳边就经常回荡着关于党的故事,“老一辈人的故事令人敬佩,发人深省,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家庭的熏陶下,我一直对党有着深深的向往之情。”在进入大学后,王浩便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他现在是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

入学以来,王浩一直担任应用化学163班的班长,曾任职化学院文艺部副部长,现任化学院分团委办公室助理。“身兼数职”的王浩表示,在他大一的时候,总是奔跑在赶往行政楼的路上。在那些忙碌的日子里王浩总能回想起爷爷讲过的“老一辈人的故事”,他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曾抱怨,不曾放弃。他学会了权衡好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好自己的日常事务;学会了张弛有度,让自己的时间更加富有弹性,不会因为突然发生的事而手忙脚乱;也学会了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他把时间安排变得更加合理,每一件事物的处理也变得越发高效。

2019年3月份,王浩打算继续深造,选择了成为“考研大军”的一员。他不懈努力,刻苦钻研,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接下来的考试。很多人会认为考研之路是充满荆棘的,但在王浩看来,不必过多担忧未来的结果,保持平稳的心态,这条路走起来会更加从容不迫。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在王浩眼里,挫折和困难都是命运对他的锻炼。身为预备党员,更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从未被困难击败,也从未选择放弃。

责任在心 恪尽职守

“作为班委,就是要做同学、班级的服务者,不让任何一个同学掉队。”这是陈兵老师给予王浩的嘱托,也是王浩记忆最为深刻的一句话。王浩担任班长期间,心中一直铭记这句话,在这句话的引领下,他恪尽职守,牢记自己的职责,尽力将班级的工作做到最好。

王浩观察到同学们在上大学之后,与家里交流甚少。于是在母亲节来临之际,他与班委一同组织了“感恩父母,寄出相思”的活动。由班级统一购入稿纸,同学们书写对父母的感谢,并统一邮寄,让亲情以更可感的形式传递到家人手中。王浩认为,经常组织班级活动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法宝。所以除此之外,王浩还组织过“青春献礼十九大”“争做四信四进好青年”“重温历史,勿忘国耻”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向党、向历史致敬。大四之后,他组织大家进行专业课知识交流,既能交流感情,又能促进学习,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光组织活动还不够,班级还需要有团结合作、带领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的领导班子。王浩表示,在他们班里,每一个班委都尽职尽责。例如,学习委员及时收发作业,不定时和大家分享学习资料,也会在考试前期组织大家一起自习;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相互合作,力求把班级活动搞好,让班级活动更加有意义;生活委员则从同学们的生活方面出发,督促同学们保持宿舍卫生的整洁,让大家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更好地投身学习……其他班委也履行自己的职责,配合好班长和团支书的工作,并相互协作,共同维持活跃的班级氛围。在班委的齐心协力下,同学之间的感情日益增长,班级凝聚力也不断加强。

“认真负责,恪尽职守”是王浩的真实写照。王浩不仅心中怀有班级,更是在行动上为班级做贡献,始终落实好服务班级的责任。他不断践行自己的责任,于2018年被评选为“青科好班长”。王浩表示,这是荣誉,也是他继续坚持的动力。

奉献自我 服务社会

为了能够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王浩曾多次参加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在大一暑假,王浩和同学组建了一支名为“化Young”的实践团队。当时恰逢“党的十九大”,他们便顺势组织了一次“化Young献礼十九大”的宣讲实践活动。他们采取主题宣讲、调查问卷、街头采访等方法,并利用新的网络模式来进一步宣传活动,扩大活动的影响。他们还组成“化Young献礼十九大”宣讲团,对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进行积极的宣传,使大家更加了解党的政策与方针。

同时他们对所调查地区的各社会阶层、各年龄段的群众展开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了当地群众对祖国发展的美好期望,真切感受到了人们不断提升的幸福感。通过这次实践活动的开展,王浩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深刻领悟到了党的先进性,坚定了自己不断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

次年暑假,王浩再次组织“化Young”实践团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以“关注农村环保和新旧动能转换、助力乡村振兴”为课题,赴栖霞市木兰夼村进行活动。在了解村庄基本情况后,王浩组织团队成员在村庄内发环保手册、进行校园宣讲、组织露天电影、走访村民,并且与村民一起栽种农作物。他们的团队还构建了微信公众号平台,全方面宣传了环保知识,传播了新旧动能转换的相关内容。

王浩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争得当地中学校长的同意开展支教活动,亲自备课授课,为孩子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环保课。通过与当地中学建立密切联系,他们在蛇窝泊镇中学建立青岛科技大学实践基地,促进学校与基层村镇的联系,搭建当代大学生与农村群众的交流平台,以自身所学知识促进村民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形成。

王浩表示,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圆满完成,离不开团队所有成员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当他看到每个成员通过参与活动,提高了自我对于社会的归属感,他的心中是满满的成就感。同时,王浩也强调,他们的社会实践取得的良好成绩,离不开化学院16级辅导员党振华老师和刘夕升老师的帮助。两位老师在选题、策划、处理、框架等方面给了他们颇多的建议和有力的支持。通过社会实践,王浩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作为大学生的担当与责任。作为团队的队长,他更是提高了自己的领导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

“最大的意义是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够借助你的脑力、体力去帮助大家,是一件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事。”王浩用行动告诉我们,奉献自己的力量,是幸福而满足的,也是提升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