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院 王曼玉 韩佳琦
刘永军,教授,硕士生导师,现担任有机化学教研室支部书记,学科组教学督导员。主讲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化学综合实验等多门本科生课程,以及金属有机化学、精细有机合成、高等有机合成等研究生课程。主编《有机化学》《有机合成简明教程》《有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学习指导》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和山东省有机化学开放课程负责人。主要从事金属促进的有机反应、不对称有机合成、应用化学品合成的研究工作。在Organic Letters, 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先后主持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朝一夕。正如有机化学的学习,非一蹴而就。在很多同学看来,有机化学是一门困难且复杂的学科,反应种类繁多,反应机理复杂难懂。但在刘永军老师看来,有机化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它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化学、化工、高分子、材料乃至环境等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承包了人类的衣食住行。相较于其他学科,有机化学与人类生活联系更密切,涉及面更广泛,所以学起来更容易理解。
勤奋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在刘老师看来,有机化学与物理数学等其他学科的学习并没有什么不同,正如高等数学的知识主干是公式及理论的推导,有机化学同样有它的基本规律。比如有机反应主要分为亲电和亲核两类,掌握好有机反应的基本规律,并尝试对所学反应归类,有机化学的学习就会变得非常简单了。将知识归类整理,再拓展延伸,就是将书本读薄再读厚的过程。刘老师讲到,有机化学的学习重点在于有机分子结构的掌握和反应机理的领悟,所以想要学好有机化学,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首先要牢牢把握住有机分子的结构特性,只有把握住结构才更有利于反应机理的掌握。
常言道厚积而薄发。不仅是有机化学,各科目的学习同样如此。在刘老师看来,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在于反复的练习,练习时间久了,便可以熟能生巧,灵活运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机化学的学习是如此,生活同样如此。“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韧不拔的干下去,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刘老师如是说。
学习态度决定未来的高度
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让刘老师体会到了教学课堂的变迁,从最开始的板书到如今的多媒体教学和手机课堂。网络不仅让老师的教学更加便利,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也为同学们带来了新的学习渠道。刘老师坦言,如今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们的学习更加便捷高效,很多同学会在课余时间在网上看有机化学的学习视频,不仅能让学生体验不同老师的讲课方式,更能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反应的理解。
另一方面,手机既可以用于教学,比如近年来方兴未艾的“雨课堂”,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路上的一大阻碍,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刘老师看来,正确利用好手机和网络资源,学会约束管理自己,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其实,不仅仅针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对待任何事物的学习而言,自律都是十分重要的。当今时代发展迅速,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同学们身边的诱惑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自律在当今大学生身上显得难能可贵。并且,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律的学习,也会带动整个宿舍甚至整个班的学习风气积极向上。
“有机化学并不难,重要的是摆正学习态度。”对待手机和网络资源的不同做法正是学生对待学习的不同态度,学习态度的不同也决定了学习成绩的不同。刘老师希望同学们要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学习态度,认清楚学习是学给自己的,这样才会有无尽的动力投身于学习,不仅有机化学,对待其他学科也应如此。
很多同学反映,有机学习难度大,化学反应和反应机理众多,难以记忆。刘老师给出的建议是,端正态度,不可因为难就“自我放弃”。要从课本中最基础的原理出发,熟读并理解记忆。记忆反应方程式或反应机理时,不可单纯的只看、只读,一定要动手写写画画。反应类型是有限的,但一个反应类型中包括着众多的反应方程式,因此在记忆时,学会抓住反应的主要特点,学会举一反三。课本后面的练习题是针对这一章学习的检验,同时也是期末试题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练习并搞懂课后习题,不仅可以检验本章知识的学习情况,对期末复习也有很大帮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同学一开始便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充满兴趣,还有一些同学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兴趣,兴趣会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有意思。刘老师着重强调,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整理,不建议大家看别的同学或老师整理的资料。在前些年,刘老师自己会整理有机化学全书的知识重点,发放给同学,用以期末复习,可发现效果并不明显。正所谓“求人不如求己”,每个人的思路都是不同的,面对别人整理的学习资料,无法在自己脑海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正确做法应该是,在仔细翻看完整本书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将同种类型反应和机理归类,建造自己的有机学习体系。
古人有言:“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若对有机化学学科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那么即使顺利通过考试,也无法真正学到知识、做出有价值的研究。兴趣会使有机化学的学习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这份热爱会督促自己每日自觉进行复习预习。正如刘永军老师所言,产生足够的兴趣之后的学习模式,便不再是被动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而是成为自己主动探索知识,这时的学习开始成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同时,解决自己疑惑、取得优异成绩之后带来的成就感,能够激励自己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进行后期的学习活动。这充分证明了兴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个助力,更是一种动力。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有机化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积累,更需要不断的思考。有机化学的学习是如此,其它科目的学习也是如此。刘老师最后说道:“学习的最大受益者是自己,获得的知识和成就将会是自己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