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期浏览 >> 2020年12月01日 >> 第四版 >> 正文

青岛 一首红墙绿树写成的诗

发布日期:2023-08-16

中德技术学院 王小涵

“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1917年康有为第一次来到青岛,就以一纸书信展现了青岛的美好。但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城市,不是去看书,去听人讲,而是要到那个城市去,去看它的建筑,去看它的街道,去看它的树木花草,去看它的风俗人情。于是今年夏天,我来到了青岛,来仔细品味这首红墙绿树写成的诗。

人们都说来青岛一定要看青岛的德式建筑,此言不虚,看看那些风光旖旎的德式建筑,着实赏心悦目。漂亮的红瓦,粗犷的外墙,精致的雕花,绚丽的玻璃,像极了美丽的耐冬花,隆冬季节,冰封雪飘,绿树红花,气傲霜雪。她无声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撩动着人们的心弦,建筑的背后是风云变幻和历史兴衰,她们赋予了建筑灵魂,让这些冰冷的砖瓦鲜活起来。

1891年光绪帝批奏,“奏拟在胶州、烟台各海口添筑炮台等语,著照所请。”彼时的胶州湾畔,天后宫琉璃瓦的釉色中映着暮光,水天一色,渔舟唱晚,荡桨归航,兴尽回舟。1897年“巨野事件”事发,德军于青岛湾强行登陆。翌年,《胶澳租界条约》签订,这座城市自此开始了它令人叹喟的命运轨迹。之后,胶澳总督府在观海山上修建起来。作为地区行政中心的德式建筑,这座背山面海的建筑,默然地伫立在山坡之上,成为那段并不漫长,却充满动荡的岁月的见证者。站在这里远眺,青岛湾的美景都收归眼底,她像是一个沉默的守望者,时间在她的身体和精神上都留下了印记,不因一次次的改变而淡化消逝。“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回首已百年,那段历史也已经随时间而逝去了。

但时间也赋予了她新生,一九四九年以后,总督府成为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楼,如今,成为青岛市人大和政协的办公大楼。走向国际的青岛,与世界握手前行,我们就是最好的见证者。

现在这里有看报的老者,学步的娃娃,你侬我侬的情人,有人遛弯,有人谈论天气。还有我没见过的露天理发店,在树干上挂一面镜子,一个男人坐在椅子上,理发师拿着黄铜剪刀在咔嚓咔嚓。一对父子在长阶的平台上打起了羽毛球,小男孩儿不停丢球,却没有半点懊恼,不过是跑一小段路把球捡回来重新发球,他的父亲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他。那些生活中的稀松平常为这些庄重而朴实的德式建筑蒙上了一层温柔的薄纱,显得平易近人,生动有趣。

青岛的德式建筑不仅仅是地标,也是居民住所的一部分。这一带小栋的德式建筑大都经过了翻修,一栋由几户人家共同居住。路过一个德式院落,我走进去瞅了瞅,院落里被老人们种满了菜,一个老头提着水管在浇灌他的紫苏,嘴里念叨着些什么。沿着夏日的阴凉一路走去,建筑的异国风情撞上日常的小美好,每一帧都像是唯美的电影画面,太阳的光穿过法桐的枝桠,在地上洒下一片斑驳,整个城市也跟着温柔起来。

偶然发现隐藏在小院子的咖啡馆,看着普通,走入却发现这一方天地的温柔与精致,犹如爱丽丝的仙境。在这里偷得浮生半日闲,歇一歇叫嚣着乏累的双脚,品尝一下网红多肉甜品。舒服得忘记了时间,一直待到夕阳西斜,再慢吞吞地起身离开。

在中国的每个城市都有这样一个地方,扛着文艺的大旗,打着老街的名号,卖着臭豆腐、烤鱿鱼和奶茶。在青岛,劈柴院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这个令许多吃货趋之若鹜的地方不得不去。劈柴院小吃摊全部支在街边,一到晚上,更加热闹,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熙熙攘攘的人群,海鲜、臭豆腐在炉子上的滋滋声,绘成了一幅生气勃勃的市井图画。各色小吃看得我眼花缭乱,左手烧烤,右手锅贴,再提着一杯奶茶,一边买一边吃,一边吃一边逛。这些不起眼小摊上升腾起的烟火气,这些因年深日久的磨砺而显得油腻的石板路面,这些路边街市上散发出的五颜六色的刺眼灯光,喧闹、慵懒、热闹、颓散、在潮湿的地面上反射,再散开模糊的光,热闹中略带颓废的市井气徐徐萦绕着,盘旋着……

无论青岛的面貌如何改变,这些老建筑都像丰盈的水汽滋养着这座城市的肌理,他们互相交融,无法分割。

有人说,青岛的百年神韵,有一半是在栈桥。长虹远引、飞阁回澜,栈桥像是这座城市的图腾。她划波斩浪,在前海划出优美的弧线,像一条长龙横卧于碧海银波之上;循桥渐入,仿佛走进大海的怀抱;回澜阁旁,层层巨浪澎湃涌来,拍打堤坝,击起万千碎玉;进入阁内,沿螺旋楼梯到楼上,四周都是玻璃窗,真真是一窗一景,一景一画。夏天的栈桥上,人潮堪比海潮,早起也没用;栈桥下,一波又一波的海水不停地拍打着堤岸,欢腾好似在迎客。一眼望去碧水蓝天无边无际,对面的小青岛也清晰可见,白色灯塔、绿树葱郁,在蓝色的衬托下更显可爱。

不知为何,最受我喜爱的是鲁迅公园,连续几天去玩都不腻,明明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静静的坐在松树下的台阶上,就可以坐很久。听着耳畔的涛声,总感觉这里的浪更急,风更大。或是蹲在暗红色礁石上,看石头缝里的小螃蟹,像绿豆粒那么大点。不时的,一个急浪打过来,扑湿了游人的裤脚,引发一阵阵尖叫欢笑。浪花过后,在水面上留下一层晶莹洁白的水沫,飘飘荡荡。

对于我这个身处内陆的孩子来说,来青岛最大的执念就是海,想领略一下“潮来一排雪,潮去一片金”的美丽景象。所以在金沙滩旁租下民宿,每天都可以到海边来玩。看日出是必不可少的,早上一睁开眼,窗外的天空还是薄薄的蛋青色,等洗漱完就已经透出了湛蓝,赶忙尖叫着下楼,冲向那一片细软的沙滩。租一顶小帐篷,可以在沙滩上撒一整天欢,任脚下的沙子由凉到烫,再由烫到凉。落日余晖鲜红渐渐爬过海岸天际,我们也玩得疲累了,要一杯冰镇柠檬汁,酸酸甜甜,是幸福的滋味了!

晚上和家人一起出来散步,看不清远处的黑色海浪,只嗅到咸涩的海风,只听到周而复始的涛声,晚上的沙滩退去了白日的热闹、喧嚣,心情在这里无限地放松,住在这里的人一定不会有烦恼吧,如果有,在沙滩上写下来,被海水轻轻一冲,就什么也没有了。

置身在这红瓦、黄墙、绿树、碧海的诗意城市,我们一起来邂逅青岛的好时光,用最美的年华,书写出最美的人生。


本报特稿 | 院系通讯 | 师者风范 | 科大学子 | 校友风采

本报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